穆兆曦,级工物系校友。现为博鳌国际创新品牌促进中心理事长、清友营销实战学院院长、营销战略专家。
今年是清华周年校庆,我想到了一个深刻的话题: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教育到底教给了我们什么?思绪转回到~年在母校读书的五年,那是一段青春无敌、阳光灿烂的日子。
光荣?耻辱!
年,我从沈阳市的一所高中毕业,幸运地考上了清华。全家人以及周围的街坊邻居,都非常高兴和荣耀。8月31日那天,第一次独自离开家,来到心驰神往的北京。一下火车,就被高年级的学长们接到了学校,入住13号楼宿舍。办理入学手续、领学生证、买餐票、参观校区,一切都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老师、学长对我们新生都非常关爱。走在校内的林荫路上,自信满满,自己也是一名堂堂大学生了!但第二天的校史讲座,让我一下子对清华产生了不一样的认知。
记得是在清华大礼堂,贺美英副书记给我们讲入学教育课。清华,原来是留美预备学校,是美国人用庚子赔款建立的学校,招收中国的优秀学子去留美,全盘接受美国人的“先进教育”。贺老师字里行间慷慨激昂,她说道,你们不要认为上了清华很光荣!要记得,清华是庚子赔款建成的,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清华的学生,一定要为国家、为民族去奋斗!贺老师指着大礼堂上方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此这八个字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朦朦胧胧地,上清华好像没有那么高大上了,多了些许说不出的责任感。
年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我们国人普遍没有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中国女排在年日本大阪夺得世界杯的冠*,让我们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摘下了我们“东亚病夫”的帽子。那个年代,物质远远没有现在繁荣,我记得父母两位知识分子的工资加起来,才一百元出头。
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没有像上一代人经历“文革”浩劫,正好赶上了中国从贫穷落后走上繁荣富强的历史快车道上。
后来,我们逐渐明白了贺美英老师当时的苦口婆心:科技救国、实业兴邦,这就应该是一代又一代学子的重要使命。
占座?自学!
大学的晚上,一般是没有安排上课的,所有的教室,是可以开放给学生自习的。那个时候,一教、二教、三教比较抢手,一般来讲,下午就要先去占座,至少也是晚饭前。或者放一个书包,最少也放一本书。有些班级比较“*道”,在黑板上写几个大字“今晚有课!”随即就把整个教室霸占了。
我有时候没有占到座,看到不同系、不同级的同学们在灯火通明的教室里,那么认真地在学习,内心也是自惭形秽。
那个年代,没有个人电脑,没有手机,学生被学校的围墙包裹住,大家每天的轨迹就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晚上10点,校内的道路上,汇集了自行车流和人流,下自习的时间到了。
大学,与其说是教会了我们很多学科知识,莫不如说是给年轻人打开了自我探索科学、终身学习的大门。
体育?健康!
从入学的第二天开始,我们就强烈感受到了清华高度重视体育的态度、行动和风气。每天下午四点半,整个校区的广播里都是激昂的动员和节奏强劲的音乐。很有历史的西大操场,以及刚刚建成的东大操场,就是各种球的海洋;一个足球场上,少说也有二十多个足球在飞舞;篮球场上,每个半场,基本都是三四支临时组合的球队,在PK五分制。
兵乓球,罗春晔打得最好,跟他打过多次,记忆中从无胜利。羽毛球,*于南神一般的水平,校级的Top5高手。长跑,大一全校“12·9”长跑比赛,郭鲁伟就跑进了前三名。体操,平时不声不响的吴录平,竟然在大四的时候进入了校体操队。围棋,行胜于言的王勇大一的时候观棋不语,然后手捧围棋书自己默默钻研,到大四的时候全年级没有人能下过他了。再后来,据说他打到了业余选手里的最高段位。
足球,在宿舍首领王铁、李子岩的带领下,我们班的王炜、程宝森、林欣、*于南、罗春晔、董遂伍一干人等,足球水平相当了得,系里也算杠杠的。一次六字班与四字班的足球对抗赛中,*于南发角球,一个香蕉球直接破门得分,堪称经典,令人难忘。
我从高中起就喜欢打篮球,自然在班里是篮球队成员。董遂武是北京四中的,篮球打得好,入学后很快就成为校队成员。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班里很快组成了标准五人篮球队:董遂武、周放、李子岩、周明胜,还有我,还有后来分专业加入的徐惠康。在新生篮球赛里,我们毫无悬念地拿下了冠*。后来,在系里跟高年级的学长对抗,也不落下风。工物系不算大系,但我们在毕业的时候,居然打到全校第四名的成绩。
强身健体,这个是马约翰先生开创并留下来的良好传统。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更是清华学子都认同且践行的习惯。
撕辨?思辨!
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我们是六位同学一个寝室。有来自北京的段晓东,来自江苏泰州的吉朋松,来自湖北武汉的罗春晔,来自陕西韩城的郭民岗,来自山东烟台的王峰。离开了父母的管教,大家都是血气方刚、心智青涩的年轻人,因为地域差异、成长经历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
年,穆兆曦(右2)与同学欢聚
每晚11点,宿舍准时熄灯。在黑灯瞎火里,有的入睡,有的听磁带,有的拿手电看书。时不时的,就是“卧谈会”。也许随便一个话题,比如爱情的、国家的、时事的、体育的,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参与。有时候和风细雨,有时候因为观点相左,对立的两位各自引经据典、舌战对方,内容越辩越深,时间越拉越长,嗓门也越来越大。有时甚至会惊动隔壁宿舍,直到一声怒吼:“吵什么吵?都半夜2点了,还让不让睡觉了?”随即才作罢。
这些卧谈会,往往也没有什么最终的结论。没见过社会的稚嫩学生,又能有什么真正的结论呢?但这种“撕辨”=思辨,带给了我们每个年轻学子各自独立的思维立场和角度。过几天后,也会觉得对方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来自北京的段晓东,“撕辨”起来字正腔圆、不紧不慢,他读的书很多,经常引用叔本华、尼采等名人的名言,让我们自愧弗如。
音乐?青春!
因为要学英语,基本上大家都是人手一台录音机。有的是小小的爱华,有的是四喇叭。从我自己的使用时间占比来看,听英语考四级,多少是要听些《FollowMe》《新概念英语》的,但更多的是听流行歌曲。每位同学喜欢听的口味也很不一样,比如我们宿舍的老吉有台蓝色的大录音机,外放声音巨大,他非常喜欢放张蔷的快歌,像《月光下的迪斯科》《爱你在心口难开》啥的;像房间的王铁,就特别钟爱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像房间的朱晓江,则是台湾校园歌手的拥趸,他的流行歌磁带也最多。齐秦的《外面的世界》《大约在冬季》《冬雨》,赵传的《我终于失去了你》,还有中国摇滚教父崔健的《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不是我不明白》,是大部分男生宿舍里放得最多的。
这些带着青春和叛逆味道的歌曲,记录了那个改革开放、春光明媚、蓬勃发展的80、90年代,也记录了我们懵懂躁动、年少无惧、青葱芳华的青春回忆。每一代人喜欢的歌曲都不同,因为那些歌曲绑定的是各自的青春回忆。
娱乐?社交!
那个时候,娱乐设施、娱乐活动真的是很少的。记忆最深的,是一个系才有的一台电视,还有就是交谊舞。
13号楼的三楼楼梯间有台电视,平时是锁着的,不能看,只有周六、周日晚上才能看。必须要占座,才能有好位置。最前面的,坐着看;后面的,只能站着看;再后面的,只能站在板凳上看。从《神探亨特》到中国队的各种比赛。
每次看电视,同系不同级的男生们在一起,有叫好的、有骂娘的,还经常有不同意见的争论。看电视,也同时在看热闹。久了,经常看电视的学生之间,就熟络起来了,有了跨级的忘年交。
交谊舞,那是社交重头戏!一般是周六、周日晚上,在七食堂、地下食堂、九食堂等,有女生的地方开办。那个时期,清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是“郎多女少”。所以,女生多的舞会,男生会多9倍。至于跳三步、四步,还是迪斯科,都不重要了!
要想邀请一位颜值高的女生,男生往往要鼓起很大的勇气,大部分的男生,尤其是理工男,真的都是很腼腆、很羞涩,要想在9倍的“敌人”堆里杀出,必须要积极、主动,否则很有可能一晚上只是跟男生搂搂抱抱了。
我们班很幸运,有五位女神。谢筠从广州来,落落大方,舞跳得也优雅,女神们主动教我们男生跳舞,自己学了两次,手脚笨拙,没学会。那个时候,人和人之间,非常的清澈、纯真。
刁难?严谨!
清华的老师们普遍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印象最深的一次,我们大二学“理论力学”,要做实验,写实验报告。有一次的实验报告,用现在大概B5的纸写满了8页!有实验的目的、背景、过程、数据、分析、结论,等等,数据还要用坐标纸画图,然后剪好贴在实验报告上。但这一次,由于不够细心,交上去以后,被老师打回来,整个8页纸全部被判死刑,而且要求重做实验、重写报告。我的天啊,这可是整整三个下午的工作量啊!当时在心里嚷:这老学究,神经病!俺只是局部不小心有点小错误而已,至于全部重来吗?心中愤愤不平,但肯定是不敢跟老师当面叫板的,还得乖乖去重做实验、重写实验报告。
后来慢慢发现,不仅仅是这位老师,95%的老师们都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为了不再花三个下午的时间返工,就学乖了、认真了,争取认真、细致、严谨地一次做对!
走穴?创业!
年,在北京同学孔雷的极力倡导下,工程物理系的系领导被孔雷说动了,居然拿出一万元,让我们班里四位同学成立了独步乐队。一万元?在当时万元户都被全社会啧啧称赞的年代里,可是一笔巨款了。
年的暑假,我们没有回家,在二楼的一个小房间里挥汗如雨,苦练了一个夏天。朱晓江的鼓槌打断了三对,我的电吉他琴弦、拨片也换了若干。终于有点模样了。
开学后,开始准备文艺汇演,也开始走穴办舞会。当时孔雷是队长,外面的商务洽谈,都是他来。第一次,我们竟然赚到了20元,每人分了5元!5元,基本上是5顿中午饭的饭费。后来,我们自己也办,别人邀请也去,排期满的时候,每个周六、周日都有走穴。赚的走穴费,在同学群里也算是“款”了。自己办舞会的时候,要联系场地,要谈租金,要画海报,要贴海报做宣传。那个时候我经常画海报,画完了就骑自行车去校内各处有布告板的地方张贴。一开始没经验,贴上去的海报很快被撕掉了。后来学精了,一般是晚上10点半去贴,因为这个时候学生们都回到宿舍了,贴完了没人覆盖。第二天一早,同学们吃早饭就能看到了。我们还搞促销:经常是男同学一块钱,女同学免费,因为女生是稀缺资源,有一位女生,可以吸引9倍的男生,免费一块钱,可以赚八块,客户思维、市场经济。
后来呢,因为在校内有了点名气,居然外校也有人来请我们去走穴办舞会。我们要价最高的时候,是一晚上元,这可是普通大学老师一个月的薪水。那个时候,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能走穴赚钱,很拽。再后来,混到了校级的文艺社团电声乐队——威肯乐队(Weekend),宋柯、文斗、李劲,那个时代他们是校内非常有名的歌手、钢琴家,比高晓松的辈分要高很多。再后来,就毕业了,玩乐队的生涯就此终结。
这段不务正业的经历,用现在的话来讲,是系领导当了VC,我们来做一个短期的探索性创业,感性地接触到了市场、经济、营销。
今年,清华建校周年,我们也毕业30年了。回忆了这么多,仔细想想,清华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教会了我们什么?
高等数学,早已经蜕化到只会一元方程式了;电子电路,沦落到自己家的电器坏了还得找外面人修;流体力学,如果自己煮饭连放多少水都拿不准;量子力学,更是只剩下认识这四个字了;现在做的营销领域,纯属社会学科,跟工程物理八竿子打不着。貌似,整整5年的大学,岂不是白上了?
不仅没有,而且由衷地感觉到很值,非常值,绝对超值!
因为:母校教导了我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母校养成了我们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母校训练了我们严谨的治学精神;母校激发了我们自学的学习能力;母校提供了我们思辨的自由精神;母校包容了我们寻找自我的懵懂;母校刻画了我们行胜于言的烙印;母校给予了我们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环境。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绝于耳、此生难忘。
大学的价值,不在知识,而在见识;大学的价值,不在学历,而在能力;大学的价值,不在一时,而在一世。如果再考一次大学,我还是会选择清华,还是会选择跟班里可爱又优秀的同学们一起做同学。
欢迎订阅
《清华校友通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以传播清华文化、弘扬清华精神为宗旨,讲好清华故事,讲好校友故事。《清华校友通讯》被赞誉为“清华人的精神家园”,所刊文章大多为校友亲撰,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收藏的校友刊物。欢迎各界校友积极订阅、赐稿,以及提出建设性意见。
《清华校友通讯》订阅办法
中国:内地80元/年、元/3年,港澳台港币/年;国外:40美元/年
“清华人”小程序认证校友可通过线上订阅(特别推荐)
收款人:清华校友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