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第8个比赛日是个让河南人欲说还休的日子。因为两块奖牌的归属,勾起了我们不甚美好的回忆,那就是明明都是河南人,却偏偏代表别的省市参加奥运会取得好成绩,并且还和河南省没有任何关系。这方面的例子远的就不说了,郑海霞、刘伟、周春秀等,就拿昨天的董栋和段静莉来说,哪个提起来不是一肚子酸楚?
左一为董栋
上届奥运会男子蹦床冠 董栋本届卫冕失败,获得了一枚银牌,不过这位老将已经集齐了奥运会的金、银、铜各色奖牌。按照中国代表团提供的运动员资料,大家知道董栋是山西人,但私下一开口聊天,他的河南话就夹带出来了。实际上,这位蹦床老将可是正儿八经的河南郑州人,现在家人、朋友都在郑州呢。作为前河南体操队队员,董栋曾随河南队被下放到鹤壁的淇滨区,后来队伍面临解散,无处可去又不甘心的董栋不得不去了山西,并改练蹦床。没想到另辟蹊径后,董栋最终功成名就,集齐了奥运会的三色奖牌。
图为段静莉
段静莉则是另外一个典型:出生于河南洛阳偃师缑氏镇的她,从小就显露出运动天赋,也曾在河南省运动会上取得过好成绩,但在成年之前就被福建挖跑了,成了“福建选手”。要知道段静莉在里约奥运会上获得的这块铜牌,可是中国男、女单人赛艇的第一块奥运会奖牌,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还有中国女足,参加奥运会的20名队员中,有四五个是河南人,但真正算河南队员的只有一个人,别的都是花落别家。男足的新老国脚杜威、郜林、于海老家也是郑州、洛阳的,但都算是上海和广东的队员。
这么多河南人为什么不能为家乡效力、增光添彩?这其中老一代的就不说了,牵涉的问题太多,也有当时的历史局限。比较年轻的这几拨大概可分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河南队本身水平差,或者该年龄组根本就没有队,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前途,就自己联系去了外省的队伍,乒乓球的刘国梁、足球的杜威还有董栋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二是被别人“慧眼识珠”,捷足先得。全运会8枚皮艇金牌得主刘海涛就是这样。他本是睢县业余体校一个船工的儿子,天赋异禀,正好被率队来参赛的一个广东教练看到,被视为珍宝带回了广东。数年后的全国比赛,当一口河南话的刘海涛拿了冠 ,让河南教练大吃一惊。三就是被对手以不正当手段“挖角”,或诱之于名,或许之于利。女子标枪的吕会会就是最新事例,家是长垣的她长期代表河南参赛,但注册到期后死活不愿意再披河南战袍,而是加入了武汉体院队,原因就是对方求金心切,开出了她拒绝不了、河南又无法提供的极优惠条件。
虽然在全国一盘棋口号下,谁去奥运会争光都是中国人的荣誉,但国内赛场毕竟还有个地域之分,谁也不想白白地为他人作嫁衣。那么河南怎样才能留住人才,尽可能为我所用呢?我认为,一是加大体育投入,特别是在农村和县城,建立起更广泛的选材、训练网络,不埋没任何有天分的孩子。二是在 府的支持下更好地与高校、企业等合作,给运动员们多预备个前程,多条出路,使更多的青少年愿意练,家长也支持孩子在河南练,在家乡注册,代表家乡参赛。三就是更好地发展经济,腰包鼓了,咱也可以去挖外省的人才为我所用。马术的华天,游泳的张鑫予都不是河南人,华天还是英国的,这次不也成了名正言顺的河南运动员了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