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瞭望智库(zhczyj)文
库叔
巴西奥运刚刚落幕,此时,回顾过往,运动健儿屡屡夺冠、为国争得无数荣光,也为我们带来无数快乐和感动。但是,还是一直有人这样说:“奥运冠 算个啥?不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吗?”
那么冠 真的“算个啥”吗?
以此次奥运为例,名运动员争夺枚金牌;根据年数据,全球人口大约73.47亿——作为一个地球人,能够获得奥运冠 的概率大约是1/。
数字已然惊人,往下看,实际情况只会更出乎你的意料。
1
15年孙杨发了条微博——
他在微博里算了一下自己的累计训练量。他从7岁开始,累计游了米,地球周长约为4万公里,算起来孙杨绕了地球一圈儿多!
孙杨自己都被吓到了。
教练张亚东曾透露,孙杨现在每天要游至米,让他经常累得无法坚持。
每天两万米!!什么概念?
你每天在朋友圈晒的计步器最多的时候撑死也就2万步,按照一步0.5m,每天多的时候才1万米,人家可是游了两万米。
按照游泳一公里消耗卡计算,孙杨每天仅仅游泳这一项就消耗卡,相当于每天慢跑至少50km。
比你多不足为奇,毕竟是职业运动员嘛。然而,他竟然比专业的马拉松运动员还要多10km左右!这可是每天慢跑一个全马的节奏啊。
通过魔*式训练的孙杨与我们普通的吃瓜群众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前一阵有个综艺节目,孙杨在节目中的挑战就是和其他娱乐明星50米自由泳的PK,
其他的明星游了30米孙杨才开始出发,那30米是让的。
然而,让了那30米并没有什么用,转眼之间孙杨就到达了50米的终点,而回头一看,画面上的其他的都在距离起点10米左右徘徊
之后,虽然明星队用了各种手段来限制“飞鱼”孙杨,比如绑手绑脚绑36斤的铅球。
然而,这依然没有什么卵用,明星队都累到气喘吁吁,手脚冰凉,四肢麻木,孙杨还是很淡定地说“这当然没有平时训练强度大”,都绑铅球了,还没有平时......
其实,作为一个运动员,不经过“魔*”训练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体育的,更别说成为冠 了!
意大利著名教练雷纳托-卡努瓦制定的马拉松运动员专门准备期赛前9周的训练计划是:
按每周跑公里算,一个全马40公里出头,运动员每周要跑5个全马!
当年波希战争中,被派去给雅典人报信的“飞毛腿”菲迪皮茨,跑了一个全马就累死了。按照上面的训练计划,运动员每周要跑5个全马,5次挑战生命极限!
一位知名马拉松运动员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训练计划:“每天的训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说上午跑了25公里,下午就会安排15公里。接下来第二天的内容会是变速跑,快跑一分钟,慢跑一分钟。一天两次训练,一周训练7天,一个月只会有一天休息。”
一天一个全马,还让不让人活了……
作为曾经的跆拳道冠 ,吴静钰也在微博中透露她的训练:腿,一下午踢完。
一下午满打满算6小时,期间要踢满腿,平均下来就要12秒一个动作,不断重复,把人当机器练。
估计库叔这老胳膊老腿,踢个七八下就得抽筋。
据说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水平,中国跆拳道队主教练逼男陪练用全力踢女选手,那段时间,队员身上天天都是乌黑青紫。
因为男性对女性在力量上有碾压性优势,很多项目用男陪练来增强训练效果。80年代“五连冠”时期女排,也是用男陪练训练。
当时,教练袁伟民让男陪练拿着球从高台上朝下砸,队员则站在墙角处接,接不起3个好球就不能停,因为没有闪躲的空间,队员们常常被砸得遍体鳞伤。一次,主攻曹慧英被球砸中了脑袋,当场就晕了过去,被抬回宿舍躺了3天才能下床。
而现在的女排,已经升级为使用机器人发球了!
接球练习如此,扣球训练更不轻松。当年,为了练习扣球,郎平每天早、中、晚都要各扣次。
一天次扣球,练到最后常常手臂僵硬,双手都失去知觉。
郎平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她们连续练了7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练完以后,两个膝关节都是肿的。
7个小时什么概念?就是你连续扣了多个球!
郎平的扣球常常“一锤定音”,以致被誉为“铁榔头”,原来是这样练出来的。
在大球比赛上,不下狠功夫,怎么能赢个头高大的欧美球员!
看了这么多例子,库叔深感傅园慧的那句话——
真是说出了运动员们的心声!
每一个认真的运动员每天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挑战机体极限,你能说他只是四肢发达?
2
除了训练量大,运动员受伤的风险也很高。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制图:马君霞)
姚明可谓是伤痕累累,脸上缝的针数已经达到了63针,8次受伤见血,身上更是有10多个部位受过伤。
通常情况下,人在跑步时迈出的一步,膝盖便承受体重7倍的压力,股四头肌承受体重4倍的压力,脚掌承受体重3倍的压力。也就是说一个斤的人打球每天晚上每个回合膝盖都要承受上吨的压力!
况且作为中锋,在篮下每个回合还要进行冲、撞、卡、拉、挤等激烈的动作碰撞,这使姚明受伤的几率激增。
不只姚明,专业篮球运动员的受伤率高达90%,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受伤率呈增长趋势。
女子体操队前队长程菲,小小年纪就多处受伤,尤其是膝盖积水,严重到“封闭针打进关节腔,根本不用抽,太慢了。直接把腿抬到高处,能感觉到积液像水龙头放水一样,哗哗地往下流。”
体操本来就是一项高风险运动。在一项对全国13支体操队名在训优秀运动员的调查中发现,有伤运动员为名,占79.34%。在名有伤运动员中共有种运动损伤,处。
网球运动损伤发生率也很高。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女子单打冠 得主李娜,虽然给人留下“铁人”的印象,但是曾长期被膝伤困扰。2年宣布退役时,李娜的膝伤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复出后,8年、9年她先后两次接受膝盖手术,她也因踝伤而错过了第二个大满贯女单桂冠。
一项关于体育院校优秀网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的调查显示,网球运动员损伤发生率达97.5%。
女排光荣登顶的背后是她们长期超强度的训练,这使姑娘们各个伤病缠身,惠若琪左肩至今埋7枚钉子。
教练郎平也做过不下十次手术,“我膝关节(手术)比较多了,主要都是清理手术,做过7次,我的双胯做了一边一次,那个有腰间盘突出,我都不知道是几级了,然后颈椎做了手术,也是颈椎盘完全压迫神经,所以从整个运动创伤来讲,不下十次的手术。”
被称为蛙泳皇后的罗雪娟,因心脏病而黯然退役。6年11月,罗雪娟在浙江萧山游泳基地训练,突然晕倒在泳池里,医院,她心跳超过了每分钟次,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医生马上给她打药水,补充心肌营养,她才慢慢苏醒过来,当时医生连电击都准备好了......
孙杨也患有心脏方面的疾病。由于游泳运动员一直是挑战身体极限,因此心脏负荷很大,而且水中憋气也会造成心脏缺血缺氧的问题,因此容易引发心脏病。
游泳公开水域项目的损伤发生率高达50%,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为皮肤擦伤,占全部就诊运动损伤病例的34%。
“玻璃美人”吴敏霞,脚踝、膝盖、大腿、腰、胳膊到脖子全多是伤。吴敏霞说,“没有地方去增加新伤了!”
同样从事跳水的郭晶晶,视力只有常人的两成。为求在空中翻腾动作美妙,她要保持双眼张开,多年来忍受水压撞击,令视网膜破损。
孙杨也因为长年浸泡在水中训练,孙杨双脚的大脚趾出现了严重的甲沟炎,不得不进行双脚大脚趾趾甲拔除手术。
你觉得疼不疼?
3
那么,是不是我扛得住别人受不了的强度,忍得了别人忍不了的伤痛,就离奥运冠 不远了?
成长为一名奥运冠 ,你需要在人生短短的前二三十年,经过五道坎。简书作者“只影南飞客”在文章《从一个普通人到奥运冠 的十次进化》有详细的描述。
童年到7岁宣告“被结束”,开始枯燥的训练
关于接受训练的年龄界限不好确定,在不完全的统计中,羽毛球女单冠 张宁最晚,10岁才开始训练;还有就是射击项目,对枪械器具的特殊要求,训练大多直接进体校,年龄也都偏大,杜丽到12岁才开始训练,朱启南13岁,王义夫16岁。
在“隔壁老王”家的孩子每天吵着各种玩耍时,年仅6、7岁的你就不得不舍弃了童年的玩具和小伙伴,开始枯燥的训练,周末也好寒暑假也罢,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哦,别忘了你还要上学,还有那永远写不完的作业。
直到某一天,你在所有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被一个陌生的中年人选出来,成为体校的一员。
进省队
在体校,大负荷训练是家常便饭。
几年内如果练不出来,就只能选择放弃重新回到学校。
练出来的,很快就在省内的比赛中脱颖而出,进入省队,向更高的目标冲击。
郭晶晶和田亮11岁就进省队,张宁则是14岁;天赋异禀的诸如张怡宁是10岁、林丹9岁、李宁甚至8岁就是省队一员了;射击由于开始晚见效慢,年龄上比较大,但杜丽也仅仅花了4年时间,16岁进入省队。
其它的渠道也有,林丹和王皓走的是八一队、刘国梁则是直升国青队,但年龄都在14岁以下。
冲击国家队
进入省队意味着可以冲击国家队名额,当然压力也是巨大的。一些冷门项目还好点,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这种人才辈出竞争激烈的,就只能用抢破头来形容了。
因为如果在全国性比赛中表现平平,迟迟未能进入国家队,就只能在煎熬后选择退役。
即使能拿到全国冠 ,但年龄偏大、技术动作定型、已经没有潜力可挖的,也没办法进入国家队。
期间你还很可能因伤退役。在省队这个层次的运动员,最害怕的不是竞争,而是伤病。俗话说“伤病猛于虎”,又有多少好苗子因为伤病的原因,以至于黯然退役。由于缺乏数据支撑,就举一个不太合适的例子吧。9年济南全运会后,严重的膝伤迫使宁泽涛不得不放弃了混合泳项目,彼时宁泽涛已经进入海 游泳队两年。也是这一次的受伤,宁泽涛只得专攻短距离自由泳,结果是意料之外的,宁泽涛一飞冲天。
经过训练,更努力的那些选手,靠着全国性的比赛胜出,敲开了国家队的大门,至于一些热门项目的二队、陪练的资格,起码也是国家队一员了不是!
现在随着一步步的改革,进入国家队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虽然体校仍然是主流,但大学也开始慢慢扮演重要的角色,如宁泽涛的郑州大学、孙杨的浙江大学。
入选国家队大致在16岁左右。郭晶晶很早,12岁,15岁就参加了亚特兰大奥运会;林丹晚一点,17岁,但那之前已经在八一队服役训练5年;杜丽更晚,20岁,但两年后的希腊奥运会一举夺冠。
拿奥运会入场券
进入国家队并不意味着就能大放光彩了。
你很可能因为出不了成绩或伤病黯然离开。年少成名的郭跃11岁入选国家二队,一直作为女乒的领 人物,但因为迟迟出不了成绩,雅典只拿到女团金牌,北京是女单铜牌,最后因为伤病原因,于年,在她26岁就离开国家队。
即使你状态良好没有伤病,也不是说你就妥妥的可以参加奥运会了。
一方面,奥运会名额有限。乒乓球国家队一队二队总共32人,能出征奥运会的仅仅8人,参加单打的更是男女各只有2人。如此之低的出线率,和如此之多的运动员基数,怪不得蔡振华要搞“养狼计划”了。
另一方面,运动*金期很短,耗不起奥运会四年一个周期。高水平运动员在自己的运动*金期,大致可以参加三届奥运会。以乒乓球为例,受限于运动规律,在奥运周期入选国家队的成员,第一次奥运会以学习为主,到第二次奥运会的时候,技术成熟了心态稳定了,这才有机会。大概这是最好的机会,但也算是唯一的机会了,把握不住的后果就是迅速被淘汰,后面可是有很多人排队等着呢!
入选奥运会大名单的途径只有一条:参加预选赛,获得奥运会入场券,或者你是卫冕冠 ,这样才能穿着番茄炒蛋的服装,挥舞着国旗进入马拉卡纳球场。
夺金牌
终于有机会参加奥运会了,十万八千里长征走到了最后的距离,九九八十一难也已经搞定,剩下的目标就只有夺冠了。
“只有”夺冠?说得轻松,这最后一步,才是最难跨越的!对于我们看比赛的观众来说,比赛开始,真正激烈的竞争才刚刚上演!
长达十几年的默默无闻、九九八十一难千万险阻以及一眼望不到头的十万八千里长征……这就是奥运冠 们走的路。
而且,别忘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冠 们的背后,是成千上万没能走到最后的同行者。
4
成为一个奥运冠 ,要过五关斩六将,日日被锤炼,训练过程苦不堪言,还可能会落下一身的伤病。
于是,很多人发出了质疑:
“真的有必要历经那么多磨难去拿一块金牌吗?”
“这样得来的金牌真的值得吗?”
当然值!
“体育的本质是游戏”,然而游戏是要分出胜负的!
奥运会被称作和平年代的“战争”,而当“战争”以国家名义进行时,没有哪个国家、哪名运动员会以游戏心态对待。
曾经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时候,也是饱受列强欺凌,战士无力保家卫国的时候,
代表国家参加奥运盛会的运动员就是一名战士,战士平时苦练保家卫国的本领,丝毫不亚于奥运健儿,在捍卫国家荣耀面前,两者并无太大差别。
战胜所有对手站在世界之巅,既是运动员本人的荣耀,也是国家的荣耀。
这不是为“唯金牌论”辩解。
“唯金牌论”者眼中只有金牌,只要没拿到金牌,所有付出、努力便毫无意义,这种观念违背奥运精神,必须彻底摒弃,但反对“唯金牌论”和奋力争取金牌并不矛盾。
金牌意味着荣耀,也意味着责任。
同时,金牌还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坚持不懈,勇于追求的专业主义、匠人精神,
对技巧的不断探索和追求也是一种创新欲望,
试问,各行各业的能人和佼佼者哪个没有付出过奥运冠 那样的努力?
哪个不是对匠人精神的生动诠释?
哪个不代表着一种责任和荣耀?
奥运冠 如此,那些像奥运冠 一样拼搏不息的人们亦是如此。
温馨提示:“写留言赢红包”活动火热持续中,回复“红包”见活动详情!
本期编辑:王柯
觉得不错,请点赞↓↓↓欢迎写留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