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记者曾对郑姝音做了一次专访。对于里约奥运会的目标,这位23岁的丹东姑娘说,自己非常有信心站上最高领奖台。在里约跆拳道赛场,郑姝音不负众望,成为继王丽萍、唐宾和李娜之后,第四位冲上奥运之巅的丹东籍运动员。
每一块奥运金牌,背后都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8月23日,记者再次来到郑姝音的老家金山镇石桥村。从其家人口中,了解了更多关于郑姝音的成长故事。
幼年的郑姝音(左)和表哥合影
小时候比同龄孩子高一头郑姝音的母亲邢英梅是土生土长的石桥村人。父亲郑艺强的老家在营口,7岁那年和家人一道迁至石桥村。邢英梅说,自己小时候也喜欢跑跑跳跳,当年在石桥小学读书时,每次都是校运动会上的主力。
郑姝音是家中的长女。“5岁上的学前班,那时候她就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邢英梅说,女儿小的时候比较听话,自立能力也挺强,父母没太操心。
5岁那年,郑姝音开始学习的第一项特长不是体育项目,而是电子琴。那时,每逢周末,母女俩都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到达位于丹东市区的特长班教室——先从家骑车15分钟,到黑沟水库大门附近再乘坐汽车。“从家往黑沟车站骑,道儿也不好。上坡骑不动了,她就下来从后面推。”说到女儿小时候的事,邢英梅说“她是个懂事的孩子”。
半年后,郑姝音熟悉了去学琴的路,便不用妈妈接送了。“想一想,也就是她长得大,其实岁数挺小的,当妈的也不放心。”
因为忙着做生意养家糊口,郑艺强当年对女儿照顾得少一些。但,女儿终究是父亲的“心头肉”。一年春节,父母领着郑姝音到城里的亲戚家串门。在县前街下了车,遇上卖葡萄的,女儿嚷着要吃。见售价太贵,邢英梅就没答应买。见女儿不高兴了,郑艺强赶忙掏出了钱。“花了五六十块钱,当时就觉得不少了。小时候,她爸还是挺惯姑娘的。”邢英梅说。
豆蔻年华的郑姝音
十字路口自己做出了选择黑沟小学是郑姝音最早入学的地方。那时,她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个子又长得高,还当了班长。小学三年级时,振安区体校的教练下去选拔体育苗子,相中了郑姝音。“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那时候寻思去了体校,就能在金山镇中心小学念书,对孩子有好处,也就答应让女儿去。”正是父母的这一想法,也为郑姝音打开了通往奥运冠*的一扇门。
在区体校,郑姝音练的是全能,但成绩上进步不大。不到一年,市二体校跆拳道教练姜成林发现了这块“璞玉”。“当时,我看这个孩子有点娇气,天赋也一般,练全能很难出成绩。”姜成林说,按照郑姝音的身体条件,跆拳道应该是她适合练的项目。当时根据预测,郑姝音将来的身高会超过1米8,这种条件在跆拳道项目上会占据很大的优势。
不久,郑姝音转练跆拳道。当时,她是队里年龄最小的。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郑姝音就进入了初中阶段。邢英梅还记得,女儿刚入初中校门时,班主任态度鲜明:学习和练体育不能兼顾。姜成林闻听此事,觉得如果郑姝音不练了确实有些可惜,毕竟她在这方面的才华已经慢慢体现出来了。“其实,当时我也不想让女儿继续练下去了,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好好学习。”邢英梅说。
走到了十字路口,拿不定主意的父母让女儿自己做出选择。“她说,自己想跟姜教练继续练下去。”正是这一决定,让郑姝音在通往奥运会冠*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几年前郑姝音(中)和队友合影
因为坚持而终于登上峰顶其实,刚练习跆拳道的三年,郑姝音的比赛成绩并不好。省常年赛,经常输得很惨。年初春,为了有一个更好的训练平台,姜成林把弟子送至沈阳体院竞技体校。不满14岁的郑姝音离开了乡土,想家是正常的。最终,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直到年,郑姝音才在赛场上“踢”出了信心。是年在新加坡举行的青奥会上,这位来自丹东的小姑娘一举折桂,首尝冠*滋味。次年的全国跆拳道锦标赛,郑姝音再度夺冠,也为自己打开了国家队大门。
“不管是在省队还是在国家队,我和她爸很少去看过孩子,跟教练更不熟。孩子这一路走下来,就靠自己拼。”邢英梅告诉记者,有时候女儿放假回家,也跟妈妈说一些在队里受委屈的事。做母亲的,除了心疼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说一些鼓励的话。
邢英梅说,自从练上体育,女儿始终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为了能在队里站稳脚跟,郑姝音训练时总是非常刻苦。“有时候教练说她不行,她就一定要证明给人家看,把委屈憋在肚子里。”
年,是决定郑姝音能否取得伦敦奥运会参赛资格的关键一年。不走运的是,在当年最重要的赛事——世锦赛前,她受了伤。“腰和膝盖都有伤。没办法,就回丹东治。在诊所里针灸,针一扎进去姑娘就疼得嗷嗷叫,给我心疼的也掉眼泪。”因为伤痛,影响了郑姝音在世锦赛上的成绩,也在奥运会参赛资格的竞争中掉了队。邢英梅说,女儿一路坚持下来,背后有着外人无法体会的多年付出,包括父母。
姥爷邢峰、母亲邢英梅、弟弟郑多旺和姥姥蔡玉芝(从左至右)一起看郑姝音回国的新闻
之于郑姝音,年世界跆拳道年终总决赛是决定其又一个奥运周期命运的关键之战。此前通过多项积分赛勉强拿到参赛资格的她一路过关斩将,首夺世界冠*头衔,一举取得了里约奥运会参赛门票。不然,参加奥运会她又要再等四年,更遑论里约金牌。年终总决赛前,郑姝音在国家队一直是边缘化的队员——没有专设的主管教练,不是奥运会重点培养对象。但,这位丹东姑娘通过刻苦训练和比赛战绩为自己赢得了机会,并在里约登上了峰顶。
姥姥蔡玉芝是伴着外孙女一天天长大的。记者前去采访的那天中午,正赶上电视里播放郑姝音随队回京的消息。看着电视里的外孙女,老人特别高兴。郑姝音比赛的当晚,她和老伴一宿没合眼。“孩子懂事、孝顺。每次放假回来,在姥姥家住两天,在爷爷家住两天。知道两边老人都想她,从来都让我们高兴。”蔡玉芝说,外孙女拿了奥运会冠*,为家乡争了光,为国家争了光,自己也觉得很骄傲。她更希望外孙女能健健康康的,每天过得快乐,当姥姥的便心满意足了。
记者刘作庆/文吕宝林/摄/编辑齐会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