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双减”后,这届考生赶上了末班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谁也不愿意输在最后一公里,
挑灯夜读,只为冲刺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梦。
成功了,仰天长啸,我不负韶华;未能如愿,也不要后悔,只要付出了就行。毕竟,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一次高考决定不了一切。
懂生活的人,会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发现美好,也会在烟火气中,感知人生的趣味。不论成绩如何,我们都要有勇气去面对。
当手捧散着墨香的长篇报告文学《一“击”惊人——奥运射击杨倩》时,我被杨倩的经历深深触动,那种远离家乡打拼的镜头,从我的记忆深处爬起,愈加强烈的思念曾经的生活。
就像高考、人生;清华、……这些词汇放到一起,是所有学子的憧憬与厄梦。于我而言,能够从书中的文字中感受到10年奋斗的辛酸一样。
杨倩和所有的学子并无二致,她的成功没有捷径,凭的是坚持、努力和拼搏。于寂静处绚丽绽放,待到成功归来,鲜花和掌声,从未对努力的人缺席。
《一“击”惊人》是宁波出版社奉献给大家的一部精品力作。作者是的女作家天涯。天涯本名沈珈如,浙江宁波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散文诗集《无题的恋歌》《再见钟情》,长篇小说《夜半残梦》《无色冷唇》,散文随笔集《风过堇地》《恣意天涯》,报告文学及人物传记《新鄞州人》《地质之魂》《苍茫海天路》等等。作品曾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奖”。
在天涯的笔下,这次她对奥运射击杨倩的描写,不是流水账似的记录与再现,而是把目光放在了对一种文化现象的追根溯源,即对奥运“五金城”宁波的探究上:即穿越年时光风云,去寻找专属这块土地沉积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成长密码、精神特质……
在本书的第一章“岁月沉浮书香绵”中,作者用一句诗作为引子“穿越时光隧道,先贤们在月光下谈古论今,沉浮的岁月里,寻一座千年文脉的踪迹”。天涯真不愧是诗人,用寥寥数语,就将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往昔的岁月,穿越到年前的河姆渡,这块土地上已经有先民繁衍生息,到了公元前年,这里被称为“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这也是宁波的前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到明朝,取“海定则波宁”之意,始有“宁波”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宁波有底蕴,自古多乡绅。出过方孝孺、阳明这样开明的先贤达人。也有过提倡“工商皆本”的黄宗羲,让宁波帮成为十大帮派之一;而“院士之乡”的盛誉,更说明宁波人才辈出。只有重视教育的地方,才能有如此的盛况。诗书传家,自古非虚。
摊开的史书,被一双手轻轻合上。消失的是先贤的背影,独留先贤的思想和精神,孕育着这方水土这方人,人杰地灵,必定人才辈出。
随着东京奥运首金的“射落”,人们把目光聚焦在了宁波,这座原来以经济和文化主打的城市,人们慕然回首才发现,这里原本就是体育竞技的故乡。
这里,年前已经举行龙舟赛。年,鄞县农民在开挖河道时发现的战国时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就是证明。年后,宁波的体育运动,全民皆然。仅“十三五”期间,宁波市运动员共获世界49个、亚洲24个、全国个,创历史新高。这方神奇的水土,注定收获非凡。年9月的十四运,名宁波运动员摘20金11银11铜共42枚奖牌,引起世界瞩目。
宁波,就是如此的低调神奇,总在不经意间给人以惊喜。而这一切,都是天涯奉献给读者的一篇篇美文。她将带领我们去看成长中的杨倩,去寻找杨倩成功的秘诀。
《功夫》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火云邪神能用手指夹住子弹,打得杨过小龙女身负重伤,周星驰也被他沙包一样大的拳头直接打得他爹妈都认不出来。但最终,还是被间接打通任督二脉、习得绝世武功的周星驰,用如来神掌打得服服贴贴。
“快”有“快”的优点,“慢”有“慢”的好处。而杨倩的成功,却得益于她的“慢”。
“慢”的故事,往往寓意深刻。从前,有个瓦匠给人家盖房子,做工到一半时,主人很满意,便开始好酒好菜地招呼匠人,谁料匠人吃得越好,施工越慢,主人无奈,也只能天天好吃好喝的供着。三个月后,屋顶完工。临别前,主人不解地问:“为什么我好酒好菜招呼你,反而你施工越慢?”匠人告诉他:“正是因为感谢你,我才慢工出细活,你不信,就让时间去验证吧。”
10年后,主人家的屋顶,最先开设铺设的地方开始漏雨,15年后,匠人吃了好酒好菜做下的活还不见一点破损的痕迹。这就是“慢”的品质和奇迹。
“慢”是为了快,“慢”也是一种优良的品行。现在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慢就着急上火,更有甚者变得焦虑不堪。其实大可不必。
而杨倩小时候的慢是出了名的。放学了,“课堂里就像倒翻了田鸡篓,叽叽喳喳,热闹得不行。动作快的孩子,经背上书包冲出教室了。”杨倩一边在那里慢吞吞地整理一本又一本书。书整好了,她开始整理本子,再整铅笔盒,一样样放到书包里,让人瞧着着急。可杨倩一点也不急。学的文具
杨倩的母亲施安方是个急性子,上完班回家做饭,干完家务发现女儿还在那里磨叽,顿时脾气就上来了。杨倩的爸爸杨利成见妻子想要发火连忙安抚,笑着说:“你生的,像你,慢就慢点,慢点不会出错。”
在家里,母亲在火里,杨倩在水里。周一到周五,“战争”天天上演。
在学校里,老师在火里,杨倩在水里。气得脾气不太好的老师经常会批评她几句。
“慢”还是杨倩的成长标签。正是这个慢,年12月的一天,射击教练虞利华来到了姜山镇茅山小学。三关考试后,杨倩以其非凡的“稳定性”顺利入选,最终远赴宁波体校就读。
雏鹰离巢,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远离,远离她的家乡、远离她的亲人,去寄宿制学校学习射击。教练虞利华是伯乐,他发现杨倩异于常人的特质后告诉她,射击就是要慢,不能急,一急就打不好。
体校每周休息一天。每天的安排是不到七点起床,上午上五节课。下午要从一点半开始训练,一直到五点才能结束。而每天下午的训练,为了练习动作的持久性,杨倩的手臂被固定在一个姿势上,一动不动地要保持一个小时;为了练习平衡性,杨倩要用单脚站立,闭上眼睛,站在那里;为了训练平衡性和对力量的控制,杨倩需要举着枪站到海绵垫上,站稳了,不许动。
射击比赛用的是电子靶,但训练的时候用的是纸靶。靶上共有十环,中间最小的一点就是十环,一环的直径是零点五毫米。杨倩所要做的就是抬腕,瞄准,扣扳机。杨倩时刻牢记虞教练说过的话,每一位神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刻苦训练,无数次抬腕、瞄准、扣扳机后,举手投足之间才能做到“眼前无靶,心中有靶”。
就这样,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不断重复着抬腕、瞄准、扣扳机的动作。
心无杂念。心平如镜。
对训练中的杨倩来说,情绪是不存在的,它已被剥离在训练服外,等她脱下那套厚重的衣服,各种生理的、心理的感受才会蜂拥而至,占据她的躯体和情感。这一切得益二她的“慢”性格。
杨倩的射击之路,离不开她本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最为幸运的是她遇到了虞教练,把她从小学里选入宁波体校,把她宁波体校送清华射击队,这二个事件,可谓是杨倩人生中的的转折点。
年2月,虞教练带着杨倩参加清华大学的体育冬测和后备人才选拔,入选以后,师从高静教练。
杨倩再一次离开了家人,来到了北京,开启了新的训练,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活。在第十三章“用汗水丈量成功的距离”中,天涯是这样描述的:“用汗水丈量成功的距离,你用铿锵的脚步,让异乡的寒冽,节节败退”。
年,杨倩参加青奥会选拔赛,名列第三。而在参加比赛还是参加高考的问题上,涉世未深的杨倩有些难以做主,这时,高静教练,这位人生中的贵人最后给出了的建议:“先考大学要紧。”
要想考上清华,必须过文化课这一关,否则就是走特招这条路,达不到清华录取分数线也是枉然。杨倩是体育特长生,她清楚地知道这一点,而且也知道,倘若“考不上清华大学,那真是无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她选择补课,而且报的是一对一,连补三门。北京的冬,是真的冷,年的那个冬天,杨倩骑着自行车往来学习的路上。
“大冷天,这个点,街上行人很少。就是有,也是行色匆匆。”
“这一成不变的内容,日复一日,实在枯燥得很,可再想想,这世上哪有轻易就能获得的成功?眼下她什么都不需要去想,先考上清华大学再说”。
不论是环境描写,还是内心独白,都在展示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而这,显然是经历过风雨、接受过磨砺的“头脑”。还是那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再好的天赋,也需要后天的努力。除了个人的不懈努力,杨倩的成功还有三个要素。如果说虞教练是杨倩生命中的伯乐,那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则是杨倩成长的合适的土壤,由舍不得到后来的支持,开明的杨父是杨倩成长路的的良师益友。而高静教练则是杨倩命运十字路口的贵人,异地求学,高静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受着杨倩,小事出主意,大事定方向,杨倩才能一路走得顺顺当当。
总之,在《一“击”惊人》这本书里,天涯向我们全景式展示了杨倩走上射击路的点点滴滴,无论是生活,还是训练,无论是学习,还是比赛,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杨倩。
本书浅显易懂,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阅读。建议家有孩子的,不妨入手一本,让孩子从杨倩的身上,看到斑斓的阳光、看到寒冬的骑行、看到赛场外的比心、看到比赛背后的艰辛……“天生我材必有用”“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无须焦灼,未来的路很长,只要有信念,路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