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期盼,也是穷其一生的事业。其中,辛苦几十年,可能初有成效和值得安慰的结果就是孩子先能考上一所好大学。为了这个结果,多少父母是彻夜难眠、提心吊胆,生怕哪里做得不够好、不到位。
但是不得不说,没有明确的方向、摸黑走不适合自己的路就算不会失败,也并不会成功、也不值得。双减政策后,教育大改革,找准方向才不会迷失自我,教育新趋向,培养孩子的“独特性”家长该重视了。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近日清华大学14岁最小本科生陈大拙的凡尔赛人生。
9月2日,清华大学级本科新生报到,其中,14岁初中生陈大拙去报到引起了大家的广泛注意,很多人羡慕的自嘲到:“14岁上清华,是我太没“文化”了吗?”
但是人家确确实实是清华大学的一名本科新生,甚至还可以说是硕士或者博士生,因为他会在清华大学本硕博连读,实在令无数人羡慕不已,果然是别人家的孩子,他的前半生风景已经足够羡煞旁人了!
他叫陈大拙,出生于年,今年14岁,刚刚初三毕业于深圳耀华实验学校。那么他是如何从一名普通初中生一跃成为全国学府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和重点培养对象呢?
年,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清华大学推出“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年面向全国招收百名优秀中学生,采用本博衔接模式,为未来数学及相关领域培养领军人才,成功入围的学生无需高考即可被录取。而陈大拙则过五关,斩六将,成为此次丘成桐领军培养计划录取的69人中的一名!
那么,陈大拙过五关、斩六将的独门“绝技”又是什么呢?
据了解,陈大拙非常热爱数学和物理,他最先感兴趣的科目是物理,后来在参加物理竞赛中发现需要运用到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后来他又自学了高等数学,还拿到了数学联赛的三等奖!这次恰好遇见清华大学的“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可以说既是机遇,也是努力。
当然,中国千千万万个孩子,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是陈大拙,拥有极高的数学和物理天赋,也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是全红婵,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奥运前三周才学完所有的动作,却能在奥运赛场上拿下三个满分,连跳水皇后郭晶晶都会感叹,自己跳了这么多年都没能拿到一次满分,很羡慕!
说起他们的故事,我想不应该仅仅是羡慕,更多的应该是借鉴和反思。中国的教育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没有被认为是教育,而是加工厂,生产出一批又一批一模一样的“商品”,我想这也是中国大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的原因之一。
今年是教育大改革之年,改革的方向就是对“内卷”提出,对中国几十年来的教育同质化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变革,无论对学生、家长、家庭、社会来说,都是一次新的选择。
那么,新的教育趋势是什么?又如何从容面对呢?
新的教育趋势,首先就要从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方面来说。此次教育改革,一是为了切实减轻家庭、学生的负担,而提出的举措就是关闭所有校外培训机构;二是为了回归教育本质,打好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之基;三是为了达到教育的根本筛选目的。
这三者是有机统一的,但要真正认识到,双减是措施、是表面问题,而筛选则是根本目的,筛选出自律自觉、学习能力突出、在某一方面展现特定能力的孩子接受更好和定向的教育,而陈大拙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今天,陈大拙是“少数”,而明天,陈大拙则会“多数”。
所以,双减政策后,培养孩子的“独特性”家长要重视了。而培养孩子的“独特性”,发现孩子的擅长的点,提出一种参考意见。
首先,我认为父母要放得开,幼儿园到小学阶段,是一个孩子的天性表现和释放的阶段,很多父母相信了一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对孩子各种思想灌输和暗示。
其实不然,每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兴趣倾向都存在差异,这个阶段更应该的是让孩子做自己,让他去尝试,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去选择,因为兴趣就是的老师。
而父母应该做的,则是激发他的兴趣,帮助他确立自己的目标,引导他学会坚持,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输在坚持。
总结:未来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特性”,并引导他学会确立和坚持自己目标,让孩子真正成为自己想成为并能够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