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疑惑:有些人外表柔弱,平平无奇,可总能在关键时刻一鸣惊人。
其实,这可能是他的心理素质远远超出你,他拥有一颗“强心脏”。
但强大的内心不是天生就有的,他们承受住煎熬的经历,才能无惧风雨,越活越精彩。
初代乒乓球大魔王邓亚萍就是这样的人,她蝉联八年世界第一,拿过18个世界冠*。退役之后,她跨行,学英语,做演讲,去剑桥攻读博士,成为我们口中的传奇人物。
无论是比赛,还是读书,邓亚萍都有一颗强心脏,积极面对。
她将内心强大的秘诀都写在《心力》这本书,我结合书籍加上《圆桌派》里提到的内容,提炼出3个内心强的特征。
01.懂得走神,才能专注
人人都说强心脏的人,沉浸在自我世界里,不在意过往的喧嚣。
可现实恰恰相反。
内心越强大的人,越懂得走神。
在《圆桌派》节目里,邓亚萍谈到运动员要避免目的性颤抖。
目的性颤抖,也叫穿针心理。它是指人在穿针时,越是目不转睛地对着它,针线就越不容易穿进去。
一个人做事动机过强,反而会发挥失常。
如果你想要保持专注,要适当分心。
邓亚萍回想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的经历。
她凭借这场比赛奠定了乒坛第一人的地位。
别看媒体报道得如此风光,实际上比赛却跌宕起伏。
当时乒乓球比赛还是五局三胜,前两局邓亚萍顺利拿下,第三局出现变故。
对手陈静感受到自己在被淘汰的边缘,不再畏手畏脚地打球了。
第三局一开场,她的气势变了,打得很猛烈、很强势,让邓亚萍招架不住,最终第三局打成20:22。
陈静乘胜追击,拿下第四局。
原本2:0的领先局面,转眼变成2:2平手。
所有人都觉得邓亚萍要输掉奥运会决赛,压力不言而喻。
起初,邓亚萍对自己说:“快冷静下来,别紧张。”
可越是这样暗示自己,压力越大。
越告诉自己“别在意失误”,反而越在意自己的失去。
这是邓亚萍离“心态崩了”最接近的一次。
可奇迹出现了,最后一局,邓亚萍以21:5的大比分干脆利索的结束比赛,拿下奥运冠*。
怎么做到呢?靠一个小动作。
邓亚萍在第五局发球回合前,她都会用手缓慢而有力地摁三下球台。
这一刻,她的思绪放空,不关心上一个球的得失,不想比分差距,也听不到观众的呐喊声。
她只专注地感受球台的触感,仔细而又敏感地观察对手。
邓亚萍找回对比赛本身的专注,不去反复想失误,最终取得胜利。
这种摁球台调整心态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为“思维阻断”,在关键时刻,懂得转移焦点,主动走神,清空大脑,才能集中注意力。
专栏作家李宫俊说过,所有想太多都是自找麻烦。
内心强大的人,往往考验的不是专注能力,而是走神的能力。
我们不是输在不够专注,而是输在“想太多”。
02.手握“失败清单”,最大限度控制意外
内心强大的人不是害怕失败,而是“输得起”。
“输得起”的背后是你对失败的可能性有所预期。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当中,我们总归会出现突发状况,比如考试内容超出射程范围内,谈判被客户爽约,汇报的时候老板的奇袭……
这些意外都让我们难以招架,甚至自乱阵脚。
其实意外状况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控感”。
一旦有了时空感,我们大脑涌现出“完蛋了”的自我暗示,我们就会变得格外紧张,事情也容易搞砸。
下一次意外发生时,我们第一时间告诉自己“我就知道”,转机也就出现了。
“我就知道”四个字给人的感觉是:一切都尽在我的掌控之中,不要慌。
有了这种心理暗示,哪怕客观状况不佳,但你至少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如果输了,你也不会过分自我愧疚,而是懂得复盘和精进。
美国压力管理学者JaneMcGonigal曾做过一个实验,学生参加面试前,他先让他们用小纸条写下面试时会出现的任何最糟糕的情况,并且要他们把小纸条放在自己口袋里。
结果发现,无论面试官有多严厉,问题问的有多么不合理,做过预测游戏的学生的表现要比普通学生好,甚至有学生说:“看到面试官凶巴巴的样子,我竟然还有点开心,果然被我猜到了吧。”
在这种掌控感以内的放松心态,学生表现自然超水平发挥。
那该如何做呢?我们要学会列“失败清单”。
如果你明天要做某件事,可以提前设想最糟糕的意外状况,把他写下来。
在平常时期,我们要把事情流程化,做好注意事项。比如我会列写作清单,针对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提炼出注意事项,写完后对照注意事项进行检查。
还有一种复杂的失败,也就是现实超出预想,自身能力有短板。这种失败不可能完全避免,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尽可能做好预判,减弱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内心强大的人懂得“智慧型失败”,减少可预防的失败,预测和减轻复杂的失败,促进聪明的失败。
心态强者会懂得骗过自己的情绪,主观上消灭失控感,掌握对失败的主导权。
03.变得小迷信:寻找控制感
这届年轻人迷上转发锦鲤,求新年签,测算水逆,看星座。
他们不见得有多相信。
可遇到考试,面试跳槽,生病总是习惯性转发这些东西,问有什么用,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转转嘛,反正也不亏。”
上至老太太烧香拜佛,下至年轻人转发锦鲤,人们对迷信非但没有破除,反而坚信不疑,还代代相传。
更让人吃惊的是,专业运动员也会有很多常人难以理解的迷信行为。
比如福原爱,她有一个玉做的苍蝇形状的戒指。
有次央视记者问她为啥是苍蝇。
结果“瓷娃娃”福原爱居然说:“苍蝇的谐音叫场、赢!”
一个日本姑娘,把苍蝇的谐音整成了东北话。
不止福原爱,有研究发现,在足球赛事上,越是足球强队,越是迷信。
有的球员喜欢嚼草坪上拔下的草,有的故意反穿袜子,还有的人坚持11年不换护腿板……
这些奇怪的迷信行为,暗含动机,就是他们相信,这样做,能够赢。
迷信的背后是在寻找自我控制感,降低不确定性。
赛场上,天时、地利、人和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我们唯一能掌控的只有自己。
他们可以掌控自己穿什么运动服装,几天不洗头,穿多少条裤子。
这些小小的习惯,既可以分散人的注意力,缓解紧张感,还可以避免乱想,有安慰的效果。
而我们跟运动员迷信的区别在于,他们把迷信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星座告诉你今天是否适合出门,运气好;明天说你,心情不好,做事不顺。
这些话都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
我们的迷信,是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规划上。
万维钢老师对迷信做过精辟的总结:所谓的迷信,就是在没道理的地方寻找“道理”,在没有意义的地方寻找“意义”,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在没有因果的地方强加“因果”。
因为相信,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能赢。
这就是迷信的作用。
内心强大的人,不会把命运交给祈祷神灵身上,而是跟自己内心对话。
正如安德斯德内说:“思想是比任何东西都坚固的城墙,因为它绝不会倒塌,也不会交给敌人手中去。”
04.
随着年龄增大,社会的变幻莫测,我愈发觉得侯佩岑说的话很有道理。
她说:如果你的内心不够强大,没有很强的抵抗力的话,你很容易被吞噬掉。
人生在世,能力固然重要,可拥有强大的心胜能力,才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筹码。
在这复杂多变的世界里,真正的强者,不会被时代所裹挟,而是自己披上铠甲,做自己心目中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