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露是中国花样滑冰首位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奖牌获得者,也是观众口中的“冰上蝴蝶”。年长野冬奥会以一曲《梁祝》作为谢幕战蝉联铜牌后,陈露并未离开冰场——她在深圳、北京等地创办陈露国际冰上中心,让更多孩子体验冰雪、爱上冰雪。陈露还担任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为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对陈露进行专访,听她讲述冰上故事。关心运动员饮食差异环球时报: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能否介绍下您的工作职责,以及如何评价北京冬奥会准备工作?陈露:作为运动员委员会委员,我利用以往参加奥运会的经历和经验,在筹备过程中向北京奥组委提出关于运动员衣食住行的各类意见,希望让运动员以及相关人员都得到最好的服务、最热情的照顾。以餐食为例,运动员来自世界各地,不仅饮食习惯各异,而且由于运动项目不同,运动员对饮食的要求也有很大区别。像我们花滑运动员,既要保证充足的能量,又需要严格控制体重。因此我们围绕餐饮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包括需要提供什么食物,提供中餐的话哪些是外国运动员会喜欢的。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花滑世界冠军陈露。资料图还有洗衣服,大家可能不会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事,但对于运动员来说是必需服务。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需要及时换洗衣服,如果没有相关的便利,运动员会有不好的体验。环球时报:作为全球唯一“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与夏奥之间存在一种传承和联系,例如很多竞赛场馆都是由年的场馆改造而来。如何评价“冰立方”、首都体育馆等冰上运动场馆的改造和体验?陈露:无论是冰面还是整体硬件设施,我相信所有场馆都可以带给运动员非常好的体验。像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就觉得非常漂亮,看到明亮整洁的冰面也很激动。首都体育馆也是一样,那里承载了中国花滑人太多的情感。虽然我没有亲自上冰去体验,但我知道首都体育馆对冰面和整个场馆的管理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从想摸真冰,到了解规则环球时报:北京冬奥组委近日宣布,我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经完成。多年来在推广冰上运动的过程中,您观察到有哪些变化?陈露:我从事冰雪运动推广工作已经有十几年了,亲身感受到近几年的变化越来越大,看到大众对冰雪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