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在网上偶然看到了衡水中学的“翻车”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衡水中学在假期期间强制学生维持与上课时相同的作息,早上5:30起床,学习至晚上10点。
令学生们难以忍受的是,学校还要求学生全天开启摄像头。
做题时需露出双手,早读时需露出嘴巴并开启麦克风,以便随时接受老师的监督。
一名学生无法忍受这种压力,向教育局举报了学校。
衡中模式一直以来都是褒贬不一,有的家长极力反对,有的家长则表示作为普通家庭的家长,非常支持衡水模式。
这让我想到之前微博上一个热议的话题:
“你会支持快乐教育还是严厉教育”?
支持严厉教育的网友认为,孩子是被“逼”出来的,不逼不会有成就,现在的辛苦是为了未来能享受幸福。
而支持快乐教育的网友则认为,他们并不期望孩子有何伟大成就,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不能简单评论这两种观点的对错,但可以从众多失败的教育案例中提炼出一个道理:
对孩子最大的残忍,是在学习上的放任自流!
快乐教育并不等同于放手教育
关于“快乐教育”的理念,其创始人斯宾塞这样解释:“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是令人快乐的。”
他强调的是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成长的“快乐教育”,而不是很多家长理解的对孩子完全放任的“放手教育”。
之前有个家长抱怨,他的儿子现在上六年级,即将面临“小升初”,但孩子整天不学习,学校里经常惹麻烦,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
不同于现在的态度,前几年他一直强调给孩子“快乐教育”,甚至自豪地说“我儿子从小到大,从没上过兴趣班,只要他快乐就好,他想做什么我都支持。”
结果,几年的放任,孩子变成了不遵守纪律、成绩差、经常惹事的“问题学生”。
这时家长终于意识到问题,想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却发现孩子已经成长起来,不再是那张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
由于家长的放任,纸上留下了太多“污点”,想要彻底清洗干净无疑是一项艰难且耗时的工作。
在儿童教育中,最大的谎言就是“孩子还小,等大了就好了”。却不理解,孩子还小时,心智未成熟,正是培养他正确价值观的最佳时机。
在这关键时期,如果家长不采取行动,任由孩子按其天性“快乐成长”,最终只会错过最好的教育时机,反而伤害了孩子。
吃不了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有句话说过:
“年轻时,我们以为选择了一条轻松的路,尝尽了生活的苦后,才知道读书是那条最轻松的路。”
年安徽高考中,出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考生徐孟男。他为了表达对教育制度的不满,故意交白卷。结果如他所愿,顺利落榜。
之后的十年,他辗转多地打工,因学历不高,只能从事低技能的体力劳动,曾做过流水线工人,经营过广告牌业务……
在尝尽生活的苦后,他终于醒悟,明白了“读书才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他重新准备高考,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最终被安徽一所专科学院录取。
与他的经历形成对比的是,华中科技大学14级直博研究生左鹏飞,刚毕业便收到了华为年薪万元的offer,同时也收到了阿里、腾讯、深信服等公司的高薪聘请,最终他选择了为理想而加入华为,这一切都源于他过去数年的刻苦努力。
在读博期间,他平均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3小时,科研日志填满了4个笔记本,取得了多项显著的科研成就。
拿到这份令人羡慕的offer后,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非常感谢过去那个努力的自己。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孩子需要经历什么才会明白学业的重要性?
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可能是当他站在工厂的流水线前麻木工作的时候,
可能是当他顶着夏日骄阳在各个工地穿梭的时候,
可能是当他看着往日的朋友功成名就而自己还一事无成的时候,
可能是当他背负着家庭压力,一瞬间崩溃的时候。”
读书的苦,只是苦一阵子;不读书的苦,却是苦一辈子。
没有任何事是可以不付出努力就能轻易得到的,学习也是如此。
它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你付出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积累知识,学会方法。
然后通过一次次的筛选,只留下那些真正努力的人,享受生活给予他们的回报。
不逼一下孩子,你永远不会知道他有多优秀
郎朗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青年钢琴家,被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誉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年轻音乐家”。
他的成功,除了个人天赋,也离不开那个一直“逼迫”他前进的父亲。
在电影
《郎朗的歌》中,郎朗回忆起学琴的艰难。
从3岁开始学习钢琴,父亲要求他每天早上5点45起床练琴,绝不允许赖床;中午不休息,一直练到下午上学;放学后除了吃饭写作业外,还要继续练琴。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他曾多次想放弃,但都被父亲阻止。
他也曾对父亲的严苛心生怨恨,却只能忍受着练琴的痛苦,最终凭借出色的琴技赢得无数大奖,成为大家熟知的钢琴王子。
多年后,回首过去,他表示“谢谢爸爸,逼我练琴!”他终于明白,若非父亲的逼迫,即便他天赋再高,没有长时间的刻苦训练,也只会成为下一个“伤仲永”。
人都有惰性,孩子也不例外,如果没有父母的督促,他们很容易在短暂的快乐中迷失自我。
与此类似,曾经轰动全网的00后奥运冠军杨倩,她的成功也离不开父亲的逼迫教育。
12岁时,她在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中获得亚军,随后进入青奥队,但在那里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奥队高手云集,她之前的成就在这里显得微不足道,多次失败后,她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每当这时,她的父亲总是坚决反对:“不行,你不能就这样放弃。想想你最初有多热爱射击,再坚持一下。”在父亲的坚持下,她不得不继续努力,常常独自一人在训练场坚持到连肩膀都抬不起来。
后来,她考入清华大学,在学业和训练之间忙得不可开交。在最艰难的时候,她曾想过放弃学业专心训练,但又被父亲阻止,因为“学习,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选择。”
生活从不偏爱那些不劳而获的人,也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在顺利从清华毕业的同时,她也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了骄人成绩。
每个孩子都有潜能,关键在于父母能否发掘并激发这些潜能。
他们就像是被深埋土中的种子,一旦得到充足的阳光和雨露,就会破土而出,向阳生长,绽放最绚烂的花朵。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进行适度的“逼迫”,并不是因为不爱或不关心他,而是为了让他学会坚持的价值。
也许他的童年会因此而充满忙碌和艰辛,但当他步入社会时,就会发现,在“逼迫”中成长起来的自己,已经变得如此出色。
最佳教育应该是“收放自如”
在孩子还不够成熟时,适当的逼迫是为了帮助他未来拥有更好的生活。但事物一旦走向极端,就会失去初衷。
父母爱子,则为之规划远大前程。
从孩子降生那刻起,父母便对他抱有厚望,希望他快乐健康地成长,希望他未来能功成名就,希望他的人生道路平坦,希望他终身安康。
因此,他们尝试将自己经历过的坎坷、挫折以及一路走来的经验教训,全部传授给孩子,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能够理解。
他们错误地选择了“为你好”的方式逼迫孩子,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产生反作用。
就如同放风筝,线拉得太紧会断,只有恰当控制放线与收线,风筝才能飞得又高又稳。
教育亦是如此,最佳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收放自如”,在该逼迫的事项上坚持原则,在应放手的事项上不过度干预。
你可以逼他学习钢琴,但不能强迫他热爱音乐;你可以为他指引方向,但不能决定他的人生选择。
你的任务,不是为他做决定,而是帮助他做出选择。
1.“逼”孩子养成一项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真正能持之以恒的人却寥寥无几。尤其是心智未成熟、容易受外界诱惑的孩子,他们如同故事中的猴子,一见新鲜事物就放弃手中之物。
孩子对新
鲜事物的兴趣转瞬即逝,这时家长就需要发挥作用。
当孩子对某项技能(如跳舞、弹琴)表现出兴趣时,应先与他沟通确认是否真的想学,并告知他一旦选择就要坚持到底。
即使他因频繁练习而感到厌烦,也要“逼”他继续坚持,帮他找回最初的热情。
这样,他将来不会因轻易放弃而后悔。
2.“逼”孩子掌握自学能力
吴军老师曾言:
“教育的唯一目的是激发孩子内心的智能,让他拥有终身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达到这点,教育就算成功。”
被迫学习的孩子,即使成绩优异,也难以拥有长远的未来。
因为他们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一旦离开受约束的环境,便容易放纵自己,迷失方向。
只有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才能在任何环境下持续求知,不断自我提升,成就非凡。
3.“逼”孩子培养良好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
“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的力量无比强大,不良习惯会使孩子走上歧途,成为社会的负担。
如果不在孩子幼时就培养良好的习惯,坏习惯会在不断的放任中愈发根深蒂固。
相反,良好的习惯能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前程似锦。
然而,养成好习惯的过程极为艰难,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还要面对无数诱惑和挑战。
因此,家长应从小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并及时督促他们坚持下去,助他们成就更好的未来。
#深度好文计划#《陪你一起长大》中有这样一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努力学习,并非为了让你和别人比较,而是希望你将来能有选择的自由,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为生活奔波。”
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你没做成什么,而是你本可以做成什么。
选择在该努力的时候追求轻松,在该拼搏的时候选择安逸,最终在该享受的年龄开始奋斗,在该辉煌的年龄开始后悔。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明白,“狠心逼一下孩子”是对他未来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