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
每周与您一起读书~
本期书目
《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剖析》
作者简介:埃里克·克里纳伯格,也译为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Klinenberg,-),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公众文化》编辑。《热浪》(HEATWAVE:ASocialAutopsyofDisasterinChicago)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其毕业论文,费时五年写成。这部作品获得了七项文学和学术奖项,并被《芝加哥论坛报》誉为“最佳著作”。他的另一代表作为《单身社会》(GoingSolo)。分享者
叶琼,新闻学在读博士
引言
0
和埃里克·克里纳伯格结缘始于几年前在读书会上听到师姐讲到了他的另一本著作《单身社会》,得知他还有另一本代表作《热浪》。随着这几年学习,对社会孤独问题饶有兴趣。值武汉疫情之际,身处这座城,便也想起了年发生在芝加哥这座城市的故事。
年7月,不同寻常的酷热和潮湿笼罩了美国中西部地区,芝加哥的气温超过华氏度(约为37.8°),打破了这个城市历史上的最高纪录。虽然极端天气只持续了几天,但对人的影响却是毁灭性的:中暑所引发的各种疾病使数以千计的人生病住院,其中人非正常死亡。
(注: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公式为:C=(F-32)×5/9。其中F代表华氏温度,C代表摄氏温度。)
死难者从年龄来看,有73%的人年龄高于65岁;从族裔来看,非裔美国人的死亡率最高;从种族来看,黑人的死亡率高于白人,比例为1.5:1,从性别上看,55%是男性,45%是女性;不同社区之间的死亡状况也存在显著的区别。热浪中的死者集中在那些低收入的、老龄化的、非裔美国人集中区,以及城市中的犯罪率高发区。
几乎在同一时间,欧洲也非常热,从巴黎到马德里,气温达到90-度左右,但是却没有听说欧洲的死亡问题。在四年之后的夏天,热浪再次袭击芝加哥,芝加哥与年一样,变电站供电不足,停止运转,使得大约一万居民断电三天;缺水问题与95年一样严重。最终,有人死于热浪,这个数字是当地历史上很高的一次,但依然低于年的热浪死亡人数。
是什么造成了年芝加哥热浪中“超高”的死亡率?时任芝加哥市长的理查德.M.戴利(RichardM.Daley)委任了一个大型委员会,调查这次热浪的原因。最终的报告(《最终报告:市长委员会论极端天气状况》)将热浪解释为一些关键因素叠加而引发的独特的气象学事件,这些关键因素包括:(1)每天的气温指数都超过度,其中有两天连续超过度;(2)天空晴朗,晚上也很少降温;(3)城市热岛效应。气象学家用气候模型预测,中暑死亡率大大低于实际死亡率。种种迹象表明,单单用气温高这一点作解释似乎无法让人信服。
一些未被发现的社会因素在其中一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埃米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认为“一个极端状况,该状况能使我们更好地察觉到社会事实。而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社会事实,虽然也同样重要,但发生的规模小而且不系统。”芝加哥热浪这一极端事件使我们有机会更好的看清社会事实。而且,公共机构在面临压力和危机的情况下,对自身的暴露更为充分。热浪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更好的剖析芝加哥的社会。
在对这件事的归因中,一些地方的活跃分子和社区领袖认为,责任应该由市长及市 府官员承担。城市基层官员都没能意识到社会风气和自然气候所带来的危险,没能采取有效的公共措施;市长和市议会批评基础设施的提供者联邦爱迪生公司;官方报告和公共委员会批评新闻组织没有发出足够的警告(见英文原版p31,中文版将“Officialreportsandpub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