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这部由陈可辛导演,巩俐、黄渤、中国第一天团女排主演的体育传记电影,展现了中国女排将近40年的历史,也展现了以郎平为首的老一届中国女排人鲜为人知的,跌宕起伏的奋斗史和新一届女排漫长的成长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奋斗,选择,友谊以及职场的故事,也重新诠释了新时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铁榔头郎平的故事,喜欢排球的人,都知道。她先是中国女排的主力,在八十年代的五连冠里,都是主力军。当过国家队的主教练,后来,赴美学习生活,曾任美国队主教练,于年率领美国队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冠。重新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进行大刀阔斧的排球改革,采用新的训练方法,新人培训方式以及新的排球运行机制,并于年,16年,19年分别夺得世界冠军。在排球这条路上,郎平不仅是群体里的冠军,更是个人的冠军和天才。影片截取了郎平众多人生辉煌里最重要的三段夺冠事件进行了展现。从个人来说,是从一个集体主义的一分子,逐渐转变为一个独特个人的故事,是一个人,如何做真正自己的故事。从国家来说,是如何从国家需求的层面到激发个人内在实现自身价值的故事。每一段关于比赛的情景,大力的扣杀,观众的欢呼,运动员的拼搏,都看得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一、八十年代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吃苦史那一届人的吃苦耐劳,是现代人所不可想象的。他们不是倡导流血不流泪,而是时刻践行着流血不流泪。那时的中国,刚刚经历过十年文革,民生凋敝,百业待兴。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是又贫又弱的国家,而参加国际体育赛事,是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证明自己,为了国家荣誉,每位运动员,为国出战,为国拼命。因为弱小,因为不自信,所以他们是背负着一个又一个的包袱砥砺前行。他们走得太艰难了,八十年代的他们,硬是在吃苦里,杀出一条血路来。五连冠不是开玩笑,也不是神话,光是赛场上的拼杀,就足够顽强和辛劳了,更别提那些看不见的背后,那些训练场地里墙上被球砸过的痕迹,以及他们所付出的汗水和血水。冠军是一个接一个的训练的结果,是一人又一人精神力量的对峙,是自己与自己较劲的结果。八十年代的女排在物质技术各方面落后的情况下,用实力向世界展示了什么叫中国精神,那就是一分一分的“死磕”,一场一场的“硬拼”,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永远拼搏。就像郎平曾说: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哪怕我输给你,我也要把我的水平打出来,永远不放弃。正是在这种精神感召下,女排问鼎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二、执教美国,展示个人的同时,也是展示背后的国家郎平执教美国主教练,获得了年奥运会的冠军。有人痛骂卖国贼,有人理解,也有人痛恨。可以理解,在家门口,带着一帮子人,打败自己的国家。这对于她个人来说,压力似乎更大。面对争议,郎平想些什么呢?或许,她的思想斗争更为激烈。这是关于职业忠诚与国家情怀的矛盾,其实两者并不相悖。爱国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一定只做中国球员,就是爱国。爱国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口号与对别人的怒骂,而是践行在生活里的方方面面。正如任正非所说,如果你是农民,你多种一颗土豆,就是爱国。目中无人的美国人,能够聘请中国人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肯定与欣赏。郎平的对外输出本身,就是中国强大的一种体现。想要国际地位,也就必须在国际社会各行里,有中国人参与,有中国形象和走在前端的领路人。郎平所倡导的职业精神,中国运动员的修养与力量,强大与专业,接纳与固守,也传达给了世界。排球带给郎平的,是内心的热爱与一身的伤痛。这两点儿,在影片里都有所展示。她的车停在残疾人车位上,有人质疑,郎平给他看了自己的残疾证。六十岁的心脏,八十岁的骨头。这是排球带来的,是荣誉之外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同样看不到的,是热爱。在家人聚会观看比赛时,有人说,排球就是一场游戏,郎平心头有所触动,她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在下一段的故事,我们会找到答案。正如那些有争议的运动员,他们看到了体制内的一些诟病,而自己无力改变,所以,只能选择,先做好自己,然后,才会找到价值与回归。而回归后的力量,才更是无穷。三、成为自己,是新时代赋予个人的意义正如郎平所说,将近三十年了,那个年代的体制,训练方法,离时代越来越远。年,当她再一次执教中国队时,中国女排处于历史最低谷。掌权的人不懂球,懂球的人,没有权,官僚作风导致技术和思想都很落后。所幸的是郎平的国际化视野和说一不二的狼性,推动着女排采用科学,现代,国际先进的训练方法和运行机制。当时遇到的阻力与后来的成绩,可谓同样巨大。好在,我们这个国家的强大之处,在于永远的包容与接纳,在于尝试之后的敢于创新。吃苦耐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当内心里,有了某种必不可少的可贵精神的时候,那么,它是顽强和难以逾越的。吃苦的本质没变,但吃苦的形式却从未停留。没有吃苦的精神,根本谈不上成就。一个人的本质,一个人精神层面的自己,是需要有所保留的。老队员想要成为郎平,而新队员,想要成为自己。这个强烈的对比,就是时代变化所带来的个人变化。成为别人只是模仿,成为自己,则能够有无限可能性。为别人,无论这个别人是国家,还是别人,总是负担,而唯有成为自己,才会抛开一切的羁绊,去努力成就。所以在电影里,我们看到郎平一次又一次的要求队员去找寻“真正的自己”。就是郎平对朱婷所说的,不是为父母,不是成为郎平,而是成为你自己。成为自己的爆发力,要远远强过所有的压力,动力点。也只有成为了自己,普通人,就算无人喝彩,那些走过的路一直都在,那些精彩,也一直不会忘。成为自己,才会更大程度上,成就更多事业与成就。电影片尾曲里唱,因为我来过,泪与笑都是获得,所以我爱过,在角落天空海阔,不害怕折磨,因为热爱才值得。成为自己,拥有热爱,才是这个时代每个人的归宿。四、影片背后关于影片的名字,从中国女排改名为夺冠,其实是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和意义。每个人去看,会看出不同他人的东西来。夺冠,每个人都有机会。哪怕你是普通人,战胜了自己,也是一种胜利和夺冠。巩俐演得真好,那犀利深邃的眼神,那沉稳的身影,那含蓄又饱满的情感,总是溢出屏幕之外,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与穿透力,甚至,比起郎平本人来,更像郎平。这段历史里,弱化了陈中和,虽然是剧情所需,总觉得,是种遗憾。三十年里,他的默默与功劳,也是相当大的。无论怎么样,一个人,总要汲取力量,顽强拼搏,成为自己,成就事业,成就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