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假装专家,说了段中国女排精神传承的技战术载体。到不到的是个意思,您多提宝贵意见。这回说郎平。说中国女排,不能不说郎平。
没有郎平,就没有这支中国女排。
郎指导现在的高度,是中国体育史上唯一一个纵贯三十年的国家偶像。从做运动员老女排第五冠到率队重夺奥运冠*,事隔三十年,再临巅峰,别说中国体育史,即便在世界体育史上都凤毛麟角。举凡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追逐的偶像,都与那时的文化和国运相应。但因为女排在我们这个国度里留下的特殊印记,人们对女排的爱慕事实上跨越了时代,也跨越了体育。在今天,女排看上去还那么特殊,不但因为她们曾经是共和国振兴中华的记忆,还因为她们留在人们心里的一份温存感。
各位知道,这时代变化的太快了。当网络浪潮袭来的时候,仿佛淹没了一切。当每天都有新的海量信息涌来的时候,你的忘记和清空内存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很少有什么事情,能在你内心深处留存下来。而中国女排,就是这样内心的一角。更让人惊奇的是,她们依然屹立着。在女排夺冠那一刻,她们让两代人欢呼,让60岁的父母和30岁的孩子——他们彼此之间可能有着深沉的代沟,但他们会因为女排,因为讲述当年与现在的郎平而发生共鸣。这就是温暖的,神奇的力量。
这就是我为什么在上一篇推送里说,其实有的时候,不完全是女排感动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感动了自己。
当你看见郎指导的面容,就会想起30年前的往事——如果你有这个年纪,你想起她的命运,就想起共和国30年来的命运,和你自己生活的变迁。此时此刻,郎平仿佛不再是一个国家偶像,而是就在你身边的,温和的朋友。
我说过,今天我们不抒情,不煽情。
可当我们谈论郎指导的时候,这不是抒情,不是煽情,全是实情。3年之前,郎平接任中国女排主帅,奉命于败*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力挽狂澜于既倒,这事儿不用说了。选用新人,塑造体系,临阵指挥,都完美地展现出了个人魅力和主帅的能力。尤其是里约奥运会,你看到郎平在场边的每一个调整,她的表情,她的言语和风度,你可以这么说,在中国体育教练里,你可能从未见过郎平这样魅力的主帅。
今天我们的标题是,郎指导到底有多棒。这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你没法用什么数字或者坐标去表述这件事。我的意思是说,当中国女排拥有一位历史性的,世界级的顶尖主帅的时候,我们得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得清楚,这世界上只有一个郎平。
就像这世上只有一个贝肯鲍尔。
只有一个迈克尔乔丹。不,乔丹干教练没戏。
郎平是由她的独特经历和时代特征塑造的奇迹。你必须承认,作为一名主帅,最初给运动员建立的威信,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当年的运动成绩决定的,尤其是在中国。在美国,有大量学院派教练出现,像范甘迪兄弟这样没有任何职业运动员经历的教练最终能执教NBA,一代大替补菲尔杰克逊能手握11枚戒指,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运动员——也不光是运动员,还有你的同行、领导、媒体,对你信服和尊重,首先是因为你做运动员的辉煌过去。而论及一位主教练当年的辉煌,在这个世界上,谁比得了郎平?
五连冠,铁榔头,超级巨星。郎平有多厉害,上一篇推送里写了,没看您自己看,不再赘言。
与此同时,也不光是辉煌战绩。最近几天,郎指导当年的故事,自传里写过的往事,都被翻出来重说。她在年放弃体育系统里稳定的官职,出国探险——真的是探险,既是她的个性,也代表着年代这个国度打开国门之后那种冒险的精神。小伙儿们穿着喇叭裤,蹬着飞鸽和永久,手里提着大喇叭录音机唱着歌那种自由的气息。从大处说,离开中国,在美国玩命那8年,塑造了郎平的国际视野。不光是英语,不光是自由交流,包括她现在面对运动员的那种方式,她对运动员的尊重而得到的尊重,她的仪态和词句,其实都是有美式风格的。她表达的稳健,个人的气质,都常常让我想起美国男篮的老K教练。也正因为当初走出了那一步,郎平没被困在中国体育封闭的院墙里,游历世界,带过美国国家队,在欧洲带过职业队。在这世界的排球圈子里,没有郎平没见过的事情。所有这一切,塑造了郎平身为中国女排主帅的不可复制性。
有很多事儿,除非这位子上是郎平。不然早翻车了。或者,没人能带到今天。
这些天大家都为女排刷朋友圈,我的朋友圈里都是体育人或者体育媒体人。有个朋友发了这么一段:“(年)郎平就任国家女排教练,总局也是被逼无奈,提前半年就与郎平谈,就是动员郎平服从大局,郎平幸亏不是体制内的人,否则她顶不住。直到竞聘上岗的上午(下午三点竞聘会),总局再作努力,谈到十一点,郎平一步不让。最终总局让步,答应所有条件(其实就一个条件,球队一切她说了算,总局不能派人,包括 的书记),总局只能提供经费,场地,协调队员入队。总局接受了郎平的要求,下午的竞聘会也就瞎了,因为郎平声明不参加竞聘,要么你同意我的要求聘我,要么我走人。”
我没有足够的渠道验证这件事的真伪。但我知道,在其他项目里,尤其是集体项目里,一位主帅,从未有过郎平这样的权力。女排半决赛赢了之后,我在推送里写过,其实我们这圈儿里当时讨论最多的就是,郎平和排管中心(或者总局)的责权怎么分,她到底有多大权力。在中国体育晦暗的那一面里,各位可以想见。哪个教练的大赛阵容里没有一两个或者他不想带,或者其实不怎么起作用的运动员?
这就是郎平。她要没那个履历,没那个能力,没人那么信她。
她要没那个背景,体制之外,不受羁绊,也没人会这么让她。
话说回来,中国女排要不是当时已经山崩地裂,伦敦奥运没进前四,在亚洲别说韩国日本,连泰国都快打不过了,别说什么女排精神,老*历早翻没了,也没人会信郎平和让郎平。要是一块香饽饽,轮到谁,也轮不到体制外的郎平。
这是所有的因素都到了一块儿,才逼倒了总局,逼出了郎平。三年带出一批新姑娘,重整河山,再塑精神。
这事儿有多难,中国女排是怎么有的今天,各位自己想。中国体育集体项目的发展历史,都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当初奥运争光计划一实施,各省市*区为了性价比一砍集体项目,咱们从根儿上也就没什么体系了。中国排球联赛惨淡的现状和整体的排球人口,不可能把排球发展支撑起来。中国没有哪个大球项目能源源不断地出产人才,集体项目的辉煌都是源自具有巨大偶然性的历史强人的出现。在关键位置上出现一两个强人,就可以带动一片甚至一个时代。
年代女排能辉煌,就是因为有袁伟民,那种个人魅力和能力,也是历史和世界级别的。他对带出来的那批姑娘,不光是能力,从人格都有深远的影响。没那一批老女排开枝散叶,中国女排就没后来那股内力。陈忠和重现辉煌,他当年也是老女排的陪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袁伟民的弟子,老女排的余脉。郎平,更是老女排里灿烂而独特的一支,没像姐妹们一样留在体制内,才打出了今天的世界。郎平和袁伟民,就是用他们伟大的人格和能力,把历史谱写下去。
中国体育,尤其是集体项目的根基,就在这样的人身上。
可各位知道,我下句要说什么?没有体系的支撑,只要这样的人一淡出,立刻就是塌方。
郎指导合同9月到期。留不下郎平你试试,你看女排还行不行。
咱们这个国度,领导有个爱好,或者说叫习惯,就是爱总结归纳。凡事如果成功了,得总结归纳出个一二三条,大家好学习推广。爱总结归纳是好事儿,关键是你想往哪条路,哪种模式上总结。
中国女排里约奥运夺冠,再加上去年世界杯冠*,前年世锦赛亚*,这事儿可以这么总结:中国女排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在球队里树立了主教练的绝对权威,让郎平把她的能力、阅历、责任心,完全施展出来了。以后无论是管理中心还是体育总局各级领导,都要注意不要干涉主教练的权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三*得帅,必须珍惜。这个模式叫郎平模式,郎指导算给教练们趟出一条路。
这事儿还可以往另外一条路上总结:排球联赛市场化这么差,运动员长期集训,不也拿了奥运会冠*了吗?足球市场化程度那么高,俱乐部都私有化了,国家队越来越差!你看看,还瞎搞什么职业化!姚明你攒了一帮人谈什么鸡毛公司,乱分什么股份!中国男篮都成什么样儿了!我看都别弄,就专业化挺好,国家队给我长期集训!我就不信不出成绩!你们看看人家排球队郎指导怎么弄的!
郎指导你说是不是?不行我看你换个足球队搞搞……
郎指导说,我真没那么棒……
杨毅言无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