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李爱锐1924年第八届巴黎奥

编者按:李爱锐(EricLiddell,—),年在巴黎奥运会上夺得米赛跑金牌,此前拒绝了自己最擅长的百米赛跑,只因坚持基督徒不在主日出赛的原则。拿下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项大奖的《火战车》(ChariotsofFire)讲述的就是他这段传奇的经历。奥运夺冠后,生于中国的李爱锐又回到中国宣教和从事教育工作,最后病逝于山东潍县日*集中营。北京时间明早七点,里约奥运会即将开幕,在追忆众多的奥运明星时,愿我们永远记得这颗璀璨的奥运之星!

岂不知在场上赛跑的都跑,但得奖赏的只有一人?你们也当这样跑,好叫你们得着奖赏。——《哥林多前书》第9章24节

  一、飞跃的苏格兰人

  李爱锐的父亲原是一名苏格兰的杂货商人,后来蒙召加入伦敦传道会,差派到中国北方宣教。李爱锐出生在天津,从小与哥哥一起被送回英国受教育。在中学阶段,两兄弟在运动方面的表现就很杰出,几乎包办了全校田径比赛的前两名。进入爱丁堡大学后,李爱锐的跑步成绩越来越出色,参加各项比赛总是得到奖杯,被形容为“飞跃的苏格兰人”。其实李爱锐并未接受严格的跑步训练,他的跑姿令人不敢领教,头向后仰,双手向前划动,看起来很奇怪,这更显出他的速度是一种恩赐,非人力所能达到。

李爱锐本是拙于言词的人,不喜欢在众人面前见证自己的信仰。然而从年4月他答应在一个聚会中作见证开始,就变得非常大方,口才也有进步。当时苏格兰的校园福音事工非常兴旺,运动场上表现优异的基督徒尤其受到学生们的崇拜,因此李爱锐借跑步荣耀上帝,也带领许多学生归向基督。

  二、坚持原则的奥运选手

  李爱锐代表英国参加年巴黎奥运会,他最有把握拿金牌的项目应该是米,但是当他获悉这项比赛的初赛是安排在主日,就决定退出这个项目,而改为参加他一向实力较弱的米。对他来说,主日出赛是不对的,这个原则比金牌来得重要,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违背。

7月8日星期三,他先参加米决赛,得了一面铜牌。接下来米从初赛到准决赛,他的成绩都只能勉强过关,而其他选手则频频改写世界纪录,因此几乎可以断言,他在决赛中也毫无问鼎希望。结果出乎众人意料之外,李爱锐在7月11日下午米决赛中,不但获得金牌,而且缔造最新的世界纪录。他的成绩是47.6秒,比亚*美国选手的48.4秒要快出许多。这面意外的金牌化解了国人先前对他的不满,也使他在奥运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火战车》影片并不是教会团体为了表扬李爱锐拍摄的,而是一位英籍电影制片家生病休养时,偶然翻阅一本奥运史话,读到李爱锐的故事,佩服他坚持原则的勇气,于是决定拍这部似乎无利可图的电影。结果也像李爱锐跑得米金牌一样令人意外,这部影片竟然获得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著剧本、最佳服装与最佳配乐四项大奖,也使得李爱锐的名字在他去世三四十年后,再度响亮起来。可惜这部影片的剧情,在奥运会的高潮后结束了,只有在片尾的字幕上交代:“李爱锐,宣教士,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死于日本占领下的中国,苏格兰同声哀悼。”至于李爱锐到中国后的情形,以及如何死于中国,我们就要从影片以外的资料去寻找了。

  三、华北的宣教士

  获得奥运金牌及爱丁堡大学文凭后,李爱锐继父兄之后,也到中国来服事主。20世纪初年,伦敦传道会在天津办了一所新学书院,重视英语与科学,几百名学生中不乏显贵家庭的子弟,例如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也都在此就读。李爱锐于年夏天回到中国时,“五卅事件”余波荡漾,各地排外情绪高涨,学校正处于罢课状态,过了好一阵子才恢复正常。李爱锐教圣经课与化学课,当然还有最拿手的体育课,带动了中国青少年的运动风气。他保持着对跑步的热爱,有机会也参加一些地区性的比赛。

  有一次,他到东北参加比赛,事先算好回程搭船的时间,于是雇妥一部计程车在运动场门口等候,准备跑到终点后直接跳上计程车去码头。没想到乐队忽然奏起优胜者的国歌,先是英国国歌,再是法国国歌,使他不得不立定等候,因而耽误了一些时间。赶到码头时,船刚开动,似乎已无登船的希望。就在此时一股海浪将船推向码头,李爱锐立刻快跑后奋力一跃,总算搭上了这班船。一位目睹经过的记者作了报导,英国一份杂志还画成漫画广为宣传,于是这追船一跳成为李爱锐轶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则。

年代,不但中国处于多事之秋,李爱锐个人的变动也接二连三。年返国述职进修,年在苏格兰按立为牧师,年父亲去世,年在天津结婚,妻子也是来华宣教士家庭的孩子。年日*开始侵略华北,也打乱了他们生活的步调,这一年年底,他将家眷留在天津,自己到萧张小镇投入乡村福音工作。萧张是他哥哥的驻地,他哥哥是医疗传教士,医院。教会希望李爱锐以萧张为中心,向四周平原进行巡回布道,并坚固各地的教会,因此他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与中国农民一起生活。

这时的华北已经屈服在日*威吓下,布道工作更加困难,李爱锐小心行事,避免与日*产生冲突,但仍多次冒险抢救中国伤患,显出不惜为中国朋友舍命的爱心。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他去一个庙医院去就医,这个人为日*所害,已在庙里躺了五天,却没有任何人敢来照顾他。就是那些大年初一来烧香祈福的村民,看见伤者躺在一旁,也无人伸出援手。同一天,他又从一间库房里,送一名伤者去就医,这个人因为不肯向日*下跪,为日*凌虐,最后被弃置在库房里。后来这个从库房中被救出的人成为基督徒,他是个画家,送了很多画给李爱锐,李爱锐又将这些画转送给家乡的朋友。说不定今天在爱丁堡还能打听到这些中国画的下落呢!

  四、集中营的光辉

  随着局势的日益恶化,李爱锐决定让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在年5月搭船回加拿大,他自己则留在中国继续牧养乡村的教会。然而到了年3月,他与许多在华北的英美国民一起被送进山东潍县的集中营。这个集中营原是一个差会的宣教站,空间并不大,却要容纳大约一千八百名人质,拥挤与摩擦可以想见。

  被拘禁的人员中,包括几百个来自烟台内地会子弟学校的学生,他们多半与父母分隔,特别需要长辈的关怀。戴德生的曾孙辈,戴绍曾姐弟四人也在其中,直到战后才与父母团圆。李爱锐也与家人分隔两地,特别能体会这些孩子们的失落感,因此特别关怀他们。他为他们补习功课,为他们安排聚会和活动,使他们能过较为充实的生活。有一次甚至放松自己的原则,让孩子们在主日进行运动比赛,他也在场边加油助兴。这些孩子们中间后来出了不少宣教士,尤其是去日本的宣教士,这或许与李爱锐在患难中仍坚持爱与饶恕的榜样有点关系。

  集中营的成年人之间问题更多,不同的国籍、背景、性格,在恶劣的环境煎熬下,极易产生怨恨与冲突。李爱锐舍己助人的风范,赢得所有营友们的尊敬。有一位生性刻薄的营友,获释多年后写了一本回忆录,几乎骂遍营中所有人,唯独对李爱锐的评价非常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德性好到堪称为圣人的,而他(李爱锐)却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接近圣人标准的一个……最让人难忘的,是他身上洋溢着的幽默感以及生活中不时流露出的爱心。”

  这样一个患难中众人的好朋友,却在年2月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夜里,病逝于集中营,年仅43岁。脑瘤打败了他,使他没有机会见到在加拿大出生的第三个女儿,也使他没有见到几个月后侵略者战败投降。营友们为他举行追思礼拜,唱他最喜爱的诗歌“我灵镇静”,全营笼罩在深沉的悲哀中。

  感谢《火战车》影片带来一阵李爱锐热,当年集中营的营友们尤其感到振奋,他们透过各方努力,获准在当年集中营的营址,就是今天潍坊市第二中学的校园里,树立一块纪念石碑,碑上选刻的经文正是李爱锐一生的最佳写照:

“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赛40︰31)

本文选摘自魏外扬著《中国教会的使徒行传》,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6年合作出版。

  参考书目:

1梅葛努珊(SallyMagnusson)著,*莉莉译:《火战车——飞跃的苏格兰人》《台北:中国主日学协会,年)

2CatherineSwift,EricLiddell(BethanyHousePublishers,)

3朱利安威尔逊(JuIianWilson)著,蒋须恒译:《神圣的终点》(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年)

阅读推荐:

购买《直奔金牌》一书请前往

全新图书专营店(天猫店)









































白癜风有什么偏方治疗吗
白殿的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yunguanjuna.com/agjj/1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