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开始于此
第32届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个星期在日本东京闭幕。包括内地与港台的中国奥运团队表现优越,取得了中国内地队伍在境外奥运会的最好成绩,港台也都取得了各自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虽然最后奖牌榜榜首之争中国内地队在最后一天被美国队反超,但是这样的结果仍然属于正常现象,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可以接受的。然而许多对中国怀有敌意的境内外势力则沾沾自喜,将此解读为美国终究还是比中国更强更先进。一些“公知”妄自菲薄,讲什么中国人终究不如外国人,从人种与制度方面否定中国。因此,笔者将于此篇文章讲解一下中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奥运历程,以及发展竞技体育所需要遵循的规律,以此化解一些对于中国在竞技体育领域所存在的误解。
皮埃尔·德·顾拜旦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源于古代的同名运动会。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出于宗教原因于公元年下旨废止了它。年后,法国人皮埃尔·德·顾拜旦将其恢复。当时是19世纪末,正是西方文明凭借工业化主导世界主流潮流的时代。按照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说法:西方横霸天下。现代奥运会就是诞生于这么一种时空背景环境下。它的规格为何自然由西人来制定。当时处于清末的中国不是对奥运会的竞技体育无知,就是不屑一顾。保守的清流派视西物为奇技淫巧。虽然开放的洋务派或许会愿意参与,但是毕竟有心无力。
相对于成为竞技体育赛场上的冠*,传统的中国人更在乎金榜题名
在现代竞技体育方面,清末民国时的中国乏善可陈。虽然社会上层的精英们愿意让中国参与国际竞技体育赛事,但是社会基层则不然。中国的传统观念深受儒家影响。儒家对于社会行业,从贵到贱的排位分别为士农工商。士为最贵,所以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都是当官才能出人头地。因为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科举制,权贵阶级对士这个行业的垄断被打破。广大的基层民众,但凡有些许学识都会投身为读书的秀才,而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竞技体育上。当时基层中国人追求的不是成为赛场上的冠*、亚*与季*,而是金榜题名中状元、榜眼与探花。虽然科举在年被废止,但是读书出人头地的传统观念却依然流行至今,以致许多家长要求子女好好读书,而非去做职业运动员。
杂技
而竞技体育运动员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养家糊口的正经行业。街头卖艺的杂技表演并不算是个正经行业。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杂技表演者被当时的中国人不是视为叫花乞丐,就是娱乐业中的优伶。清末时便有了上中下三个九流那样的职业贵贱排行。那时的优伶被蔑称为戏子,属于下九流,与中国人所追求的,属于上九流的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属表演娱乐行业的杂技表演者会被社会如何看待便可想而知了。然而正是因为中国自古有着杂技的传统,所以才会在当今的竞技体操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相对于竞技体育,印度人更为感兴趣的事是拜神
因为缺乏对于职业竞技体育的认知,以及对于体育表演属于下九流的传统偏见,清末民初的中国对它并不感兴趣。这便是所谓的无心。精英层有心,但是基层无心,结果便是中国缺乏竞技体育的基础。类似的情况便是印度。它在历届奥运会都会被挖苦嘲笑,本届也不例外。一个人口14亿的国家的成绩不过比人口不到万的中国香港好那么一点(多一面铜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正是因为印度基层社会对投身参与竞技体育不感兴趣。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重的国家;印度人最为感兴趣的事是拜神,其他的事则不那么上心。
其实印度这种现象在百余年前的西方社会也存在。现代奥运会诞生后的一段时间里,有些深受基督教影响的传统人士便把职业运动员比作娼妓,把观众比作嫖客。他们不满意于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