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惜别何振梁淡定对奥运

  今天下午15时50分,现任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顾问、执委何振梁逝世。

  何振梁(~),江苏省无锡市人,体育外交家、新中国体育先行者,是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曾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

  何振梁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两次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是北京申奥由失败到成功的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国奥林匹克教父”。

惜别何振梁淡定对奥运

何振梁辞世。这是中国体育的悲伤,也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损失。惜别何振梁的最好方式,就是深刻地去理解他对奥林匹克的那份理解,就是用更加淡定自信的心态,忆奥运,战奥运,争奥运,办奥运。

北京两次申奥,何振梁都是最后的陈述人。这是代表一个国家做发言,是代表全体国人去告诉国际奥委会委员们,今天的中国人如何理解“奥林匹克”。年7月,北京张家口申冬奥代表团又将展开一场陈述。这次,不用麻烦老人家了。他可以安详地看着这场陈述,并和我们一样,笑对成败。

历史自有大势,而它也总是由细节和人向前推进。关于中国与奥林匹克,何振梁早在年就做过一场振聋发聩的发言。那一刻,国际奥委会讨论的是该不该让中国回归奥林匹克大家庭。何振梁不是干体育出身,他以翻译和国际联络员的身份,进入中国体育界。在这个拥有大把大把奥运冠*、金牌教头的行业里,何振梁发挥了一个特殊的中国体育人的作用。

何振梁是中国成功申办、主办年北京奥运会的最大功臣之一。今天下午,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后,绝大多数媒体和普通中国人,首先就会想到这一点。但不要忘了,还有很重要的三点,值得缅怀:

首先,在半个世纪的体育生涯里,他始终是中国当代体育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之间,最紧密的一枚螺丝钉。他对中国体育的贡献,绝不仅止于两次申奥。他对中国当代体育的改革开放,做出了绵长、细致的贡献。

其次,他不仅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人的奥林匹克观,也展现了一个中国人的爱国观。在申奥陈述中,他曾深情地讲述自己在青少年时代如何与灾难深重的祖国共患难,讲述自己如何见证了新中国的曲折发展。没有这浓浓的爱国情怀做底色,再花哨的陈述,也打动不了世界。

第三,何振梁的奥林匹克理念,其精髓,不是非得办一次奥运会,而是让奥林匹克精神融入现代化国家的血脉。历史让他两次站在了申奥的第一线。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为了办奥运而办奥运,或者带着传统的体育思维去争金牌。

今天,围绕申办奥运,两种思维都是不可取的:一是不切实际、超越国家能力地去争办,图一个办奥运的花架子;二是一听申办就摇头、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在劳民伤财。两种极端思维,都缺少理性均衡,也不够实事求是,都已落后于时代。

今天,可以告慰何振梁老先生的是,北京张家口申办年冬奥之际,他的亿万同胞,已经能够找到一种更加务实、淡定、自信的心态。京郊和张家口山岭间的那些滑雪场,都是多年来自发聚集的民间投资, 府没花一分钱。京城的“雪上冰上运动人口”,正在呈几何数级增长。笃定的是,甭管这次申奥成功与否,属于这个时代的这些聚集和增长,不会停步。

今天,还可以告慰何老的是,中国的竞技体育跟全民体育,都在蓬勃发展。多年前,何老一次接受采访曾谈到马拉松。他说,“什么时候我们不再只是派出有实力的国家队队员,而是能有成千上万的普通老百姓也来参加马拉松,就太棒了”。

今天,这“太棒了”的局面,已悄然实现。今天,我们亿万人缅怀一位爱国、爱奥林匹克的老人,那最好的缅怀方式,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个寻找的过程里,有他的一份努力。

谢谢何振梁。

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

何振梁经典瞬间

年6月5日,在柏林举行的第90届国际奥委会代表大会上,何振梁以全票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图为何振梁(左)同希腊代表菲拉雷托斯交谈。

“如果举办年奥运会的荣誉能够授予北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7年后的北京,会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

——北京奥申委陈述人何振梁,年7月13日,莫斯科。

年3月22日,何振梁获得年度中国电视体育奖终身成就奖。

年8月27日,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为冠*刘翔颁奖。

年6月24日,何振梁与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在第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开幕式上,共同欣赏年奥运会火炬“祥云”。

何振梁的奥林匹克情缘

体育可以在世界人民之间建立友好桥梁

  曾经在接受采访时,何振梁老先生回首他50多年的体育人生,何振梁说:“我只能说从不理解体育到认识到,或者初步认识到,体育不仅是人的生活里的一部分,并且可以在世界人民之间建立起一座友好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桥梁。所以我感到50多年来,我能够为这个事业出一点力,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为申奥绕地16圈

  蒙特卡洛,何振梁的伤心之地。年9月23日,北京遗憾地以两票之差负于悉尼,与年奥运会擦肩而过。43票,这是当年北京最后的得票数,为了这43票,何振梁夫妇走遍世界各地,遍访拥有投票权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们,为北京争取宝贵的支持。那段时间,何老夫妇空中旅程累计可环绕地球16圈,为提防频繁空中旅行带来的不测,老两口立下了“遗嘱”。

  “我不愿意说它是遗嘱”,何老说,虽然不管是飞机失控还是碰到其他的意外事故,都要提前做一些准备。而何老的准备就是给家人留了一些话——“万一我们两个都回不来了,请你们按照我们对你的要求去做。”

  为什么北京申奥会有何振梁的爱人参与呢?这其实是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一个传统,“委员们有一个传统,一般夫人都会跟随丈夫一起参加一些活动。”为了争取到委员夫人们的支持,当时的北京奥申委别出心裁地成立了“夫人工作小组”,何老的爱人梁丽娟肩负起了这项重要的任务。在以两票之差负于悉尼之后,很多与梁丽娟要好的委员夫人们伤心地说,要是夫人们有投票权,北京早就胜出了。

失利当晚失声痛哭

  在蒙特卡洛的国际奥委会全会上,何振梁第一个微笑着向申办对手——悉尼的高斯帕先生祝贺。然而谁都知道,在那样的情况下,微笑着祝贺对手需要怎样的大度和勇气,那一刻,何振梁心里流着泪。

  其实在最后一次进入会场等候宣布结果之前,何老的爱人梁丽娟非常担心何老的身体能否承受那样的大喜大悲——“我老伴担心,如果我们胜了,成功了,我兴奋得不得了,心脏病承受不了,如果是不成功,我也是会十分难受,心脏也肯定受不了。”怎么办?不能进入会场的梁丽娟只能事先将药放在了何老的口袋中,为了怕何老情急之中不知道用药,梁丽娟还专门拜托他们的一位好朋友,一位来自日本的委员,希望他能及时地将药送到何老的嘴中。“其实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我的心脏还是比较坚强的。”何老说。

  何老把微笑和祝福送给了对手,然而回到宾馆之后,64岁的何老强忍在内心的悲伤再也无法压抑——“我回到宾馆,想休息了,结果家里女儿来了电话,她说不能接受,她哭着跟我说:‘我爱你们’。我真的是忍不住了。哭出声了,真的是号啕大哭。”

古稀之年主动请缨

  北京着手第二次申奥时,何振梁已经70岁高龄了,当时他并没有进入申办工作人员的名单,他是后来主动请缨的。他说:“当时我真的是感到,没有个人的得和失,也没有个人的功和利的考虑,我只是觉得这是对我们国家有好处、对世界有好处、对奥林匹克有好处的一件好事。”

  何振梁戏称,自己是中国年龄最长的奥运会志愿者。这位北京申奥的“志愿者”一忙起来就忘了自己的“年长”。奥申委研究工作,少不了请他参与意见;送交国际奥委会的重要文件、20多万字的《申办报告》,他是英法文审定者之一;为了让国外朋友更多地了解北京和中国,他拖着年迈之躯奔波于世界各地。5个多月里,他就有69天在国外和飞机上,出访11次,走了20个国家和地区。他身体不好,但申奥前夕连看病的时间也挤不出来。申奥投票临近这一段,他没有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何振梁说:“我对自己说,小车不倒只管推。”

  当时何振梁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北京拿到了奥运会举办权,我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

莫斯科喜极而泣

  看过莫斯科申奥直播的人一定还记得,年7月13日,何振梁作为北京申办陈述人的第一句话就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无论你们今天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创造历史,但是只有一种决定有改变历史的力量……如果举办年奥运会的荣誉能够授予北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7年后的北京,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何振梁用英语和法语交替说出自己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崇敬,这是他真正动情的时刻,这也是他一生中能为国家做的最后一件大事了。

  美国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德弗朗茨在投票结束后说:“很多委员都被何先生的真诚所感动。”

  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以后,何振梁与中国台北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相拥而泣。“吴经国是我们的台湾同胞,他这次为我们申办也出了很多力。跟我拥抱之后,他说,我们中国人多年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北京申奥成功后,何振梁老先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他依然在为奥运默默作着贡献。过完年,何老已经79岁高龄了。他说,现在他除了健健康康地出席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还有个心愿,“假如身体能够好一点的话,并且北京奥组委允许的话,我想假如我能够举着火炬跑一段,这将是我的梦想。”跑哪段?“哪段都可以,哪段都可以。”

何振梁履历:

年1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浙江上虞。

年,何振梁随全家搬到了上海的法租界,转读教会学校。

年至年在上海中法学堂(解放后改名上海市光明中学)学习。

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电机系。同年到团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

年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芬兰举行的第十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年年底,何振梁与当时同在团中央工作的梁丽娟结婚。

年加入中国共产 。

年起从事体育工作,到国家体委搞国际联络工作。

年起历任中国体操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乒乓球协会秘书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秘书处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秘书长、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体委司长、中国奥委会执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等职。

年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他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参加在美国普拉希德湖举行的第十三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年10月2日,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八十四届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他还曾担任各国体育总会国际大会主席团副主席、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团结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何振梁为发展国际体育交往,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做了大量工作。

年起任国家体委副主任, 组副书记,同年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

年获亚洲举重联合会授予的卓越贡献金质奖;

年当选中国奥委会主席,并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曾任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全副主席。后任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主席,曾任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和百周年大会成果研究委员会委员。是第七届全国 协委员、第八届全国 协常委(体育界)、全国 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年被西班牙卡洛斯国王授予大十字勋章;

年被摩纳哥国家元首雷尼埃大公授予圣查理十字勋章,同年荣获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功勋章。

年北京申奥团陈述人之一,参加申办年夏季奥运会。

年组织和主持的“世界体育文化论坛”在瑞士举行,被萨马兰奇称为“让文化委员会获得了青春”。

年北京申奥团陈述人之一,参加申办年夏季奥运会。申办成功后,他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

年获得体育电视“终生成就奖”。

年在北大中国十大系列英才颁奖典礼上获得“十大系列英才”称号。

年5月20日,“何振梁奥林匹克陈列馆”在他的出生地无锡开馆,这是国内首座将体育名人和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相结合的主题馆。

年7月,出版了《何振梁申奥日记》。

年8月6日担任北京奥运会北京站第名火炬手。

来源:央视新闻、中新网、钱江晚报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宣明栋主编/禤腾许蓬

编辑/王元何应竹*元王瑶

喜欢本文↓↓↓这里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yunguanjuna.com/agqt/86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