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在干不下去,我就去搓澡卖苹果

今年的苹果很不好卖。昨晚遛狗的时候,在路边买了4个,我本以为要20块,结果只要5.6元。我给了10元现金,小贩找我4元后,没有另外4毛的零钱了。我说,算了,那4毛不要了。这是一个隐喻。我们的社会进步太快了,很少有人用现金,尽管法律意义上1毛的硬币还在流通,但是现实中很难见到了。那些“落后”于时代的人也是这样的命运,无足轻重,也没人关心,可能大手一挥,“不要了”。有相当一部分媒体从业者,就是这种“不要”的群体。最新的一篇流传甚广的网帖提到,“鸡西传媒集团”,有余位员工,已经12个月没发工资了。因为单位曾经“好过”,他们还没舍得辞职,为了生活,只有自己兼职打点零工。比如,卖苹果,或者在澡堂给人搓澡。

▲自称鸡西新闻传媒集团职工的人士发的朋友圈(图/网络)

朋友圈有相当多的人转发了这个帖子,标题都和“搓澡”有关。在东北,搓澡非常常见,但是“搓澡”又意味着最悲惨的境况。多年前,读到过一个新闻,讲述前奥运冠*沦落为搓澡工的故事,当时就有不少人哀叹人生多艰。媒体从业者和奥运冠*还有很大距离。其实仔细想来,编辑记者和搓澡工,作为工种,在“结构”上倒是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都是按件计费,都需要体力,更重要的是,都为了“让工作对象看上去更体面”,搓澡可以让人身体干净,而地方媒体的职责是为了让社会看上去更美好——这样说来,记者当搓澡工,也不算什么“沦落”。

▲搓澡(图文无关)

很多媒体朋友转发这样的消息,这说明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还是比搓澡工更高尚,这不但是一个偏见和误解,多少也是他们境况悲哀的原因之一:他们不但在价值观上有点傲娇,对社会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如今按小时计,一个搓澡工8小时的收入,可能比地方媒体记者还要高,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价值一些。我能够理解“鸡西传媒集团”那余位12个月没发工资的同行的处境和感受。据说,这个传媒集团有多位员工,其中两百多是有编制的,有财 养活,不管效益如何,总有一份保障,而剩下的余人,则没有编制,现在企业没钱,也就发不起工资了。他们心中一定无比羡慕“编制”。十几年前我刚参加媒体工作的时候,认为编制是非常可笑的东西。作为高校的本科、硕士生,我在走路的时候,曾接过老爸的电话,有老家很牛的单位想录用我,有编制呢。我当时反问一句:“你觉得我会去吗?”我爸想了想说:“不会。”那时整个社会还向往“市场“”打拼“, 报的人羡慕都市报的人,因为可以多劳多得。俱往矣,现在都市报、电视台等市场化媒体机构的朋友们,很多在内心都渴望一个编制,不管如何,旱涝保收啊。

▲年12月31日,《北京晨报》的最后一期版面

这种心理,既是媒体业下滑的结果,也是下滑的原因。发自内心想一下,地级市传媒集团的记者和编辑,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否真的有价值?他们所写的东西,是否真的还有人看?或者从他们开始向往编制的那一刻起,就放弃了媒体人的“理想”,当人们只想得一碗饭的时候,这碗饭注定高不可攀了。很多人看到这里,会不以为然,或者耻笑,因为我竟然使用了“理想”一词。有朋友把如今媒体人的工作定位为“信息服务人员”,刻意回避情怀和价值观,这当然是对的。但是,真正有价值的媒体,并不是这种想服务甲方的乙方。我始终认为,优秀的媒体人或者媒体,必须是去“改善社会”的,你所得的回报,不管是影响力还是金钱(稿费),都是社会对这种理想的回报。如果你是一个铁肩担道义的记者,也有可能在现实中碰壁,稿件发不出来,没有收入,这时候你哀叹一下,还是很有道理。反之,如果你只是一个“乙方”,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给甲方“搓澡”,那还有什么哀叹的资格?

▲报刊亭曾见证纸媒的兴盛,也共同经历了纸媒的衰落

据我观察,虽然行业艰难,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却并不薄情。那些曾经为了理想而坚持的记者,在落难的时候,即便是在众筹平台上,也能获得更多的捐款。虽然到众筹平台上讲故事,已经算是悲惨了,但社会或者读者,并不会真的忘记那些“做出贡献”的人。媒体业的“寒冬”,当然由多种因素造成,但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其实就是媒体人自己。你不再为社会贡献,社会也就不再买单。我相信媒体和媒体业都在剧烈的重构之中,新技术摧毁了过去的结构,但是也在建立新的道路和途径,社会和公众最终会为“社会的良知”买单。

苹果是个“怂”公司,曾道歉十多次

演员猝死,资本退潮,又一个暴利行业跌落神坛!

经济增速“跳水”,惠州怎么了?

欢迎转载本号原创文章,授权开白请在后台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yunguanjuna.com/agqt/59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