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旅游、读书、报兴趣班、上贵族学校,我们总以为这些能够让孩子见世面,但殊不知,孩子的世面,是我们父母本身……
文/忒咪妈妈(原创文章,欢迎个人分享转发)
BBC曾经拍摄过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恐怕不少父母都有所耳闻。
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会挑选一些典型的孩子,以7年为期回访一次,从而展现他们的成长轨迹。
事实上,在后来不少国家也陆续拍摄了自己的版本。
而不同国度,体现的教育也各有特色。
其中,俄版的《人生7年》,可能看过的人少,但是它的精彩程度,以及通过孩子的成长轨迹,所展现出来的教育反思,却一点不亚于日版和英版。
这部纪录片,用28年的时光记录了20个孩子的成长轨迹,而这20个孩子,来自于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的成长环境。
他们都生于年,在一个时代变革的动荡环境下,慢慢长大。
而其中有一个叫安东的孩子,却最为让人惊讶,因为他成功预言了苏联的变革……
01.预言苏联解体,见过世面的孩子注定优秀
俄版《人生七年》第一集拍摄于年,那个环境,正好是苏联解体的前夕。
面对特殊的环境和背景,导演分别采访了各个孩子对于这种事情的看法,每个孩子都是童年无忌,语出惊人。
其中,安东却对当时的时局,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而后来的发展走向,也印证了这个13岁孩子的准确认知。
而安东之所以能有如此见识,得益于他优质的家庭教育。
他的母亲是知名的电影和戏剧评论家,外公是《真理报》的记者,曾经还为国家领导写过传记。
优质的成长和教育环境,注定让安东比同龄人有着不同的客观理智以及见识。
甚至在安东7岁那年,就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世界大战,什么是经济改革……
在此后每隔7年的采访中,安东每次都落落大方,语气坚定、不卑不亢。
尽管后来,安东家道中落,但受益于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年后的他依然过得不错,在一家杂志社任副主编,有了美满的家庭,喜欢去各个地方旅游度假。
除此之外,定期做公益捐款,也成了安东人生的一部分。
积极乐观,助人为乐,逆境中成长,还心怀慈悲。
而他之所以过得幸福美满,并不是得益于父母给他留下了多少宝贵的财富,而是在于,家庭的格局和父母的教育。
这些年,富养话题时而冲上热搜,在不少父母看来,之所以富养,是为了让孩子长见识、见世面。
但实际上,对孩子来说,见过的世面,其实就是父母本身。
02.父母,才是孩子见过的世面
这几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最响亮的口号。
为了让孩子成为人生赢家,不少父母从孕期做胎教开始,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借助外力,无所不用其极地辅助孩子的成长。
带孩子旅游、上兴趣班、补习班、为了上好学校不惜租房、买房……
而如此这般,真的能够变成父母期望的样子吗?
其实未必,当我们打着让孩子见世面、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号,去做这一切的时候,已然违背了教育的科学规律。
因为好的教育,一定是在于父母本身。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一年一次的旅游,比不上你与孩子潜移默化的朝夕相处。
几万块钱的兴趣班,也不如你与孩子一起酣畅淋漓的每日亲子时光。
原因很简单,在长达20年的时光之中,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是父母,而父母是孩子模仿的第一对象。
正如《人生七年》纪录片里的安东一样,他超越同龄人的超前认知,都来自于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他成年后所从事的工作,或多或少也跟自己的妈妈,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父母,其实才是孩子见过的世面。
03.父母如何做,才能真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让孩子有绚烂多彩的人生,以及轻松如意的生活,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但有时候错就错在用力过猛,违背了科学育儿的初衷。
所以,想要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的方法,就是父母从自己本身去思考。
其一,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逼迫孩子
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
但是,不要把这种期待,变成一种执拗,让教育变了味道。
之前看过一个故事,一对穷得一贫如洗的夫妻,竟然生了十个孩子,提及原因时,这对夫妻竟说:只有多生孩子,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语出惊人,让人不寒而栗,自己的命运不靠自己,却依靠于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这种父母已经十分稀有,但是大多数明明普通的父母,却仍然对孩子有着超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光耀明媚。
这,可能吗?
之前看过北大教授丁延庆在采访中的一段吐槽,他和妻子作为学霸级的人物,女儿却好像避开了父母的优秀基因,在学渣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采访末尾,丁延庆笑着说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样呢?
优质的父母,在于知道自己是个普通人,自己的孩子也是个普通人。
其二,尊重孩子,适时放手。
前几天,东京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水比赛,来自中国的两个还未成年的女孩张家齐和陈芋汐,拿到了。
而其中的陈芋汐,才仅仅15岁。
在她三岁的时候,从事体操教练工作的爸爸,发现了女儿比较喜欢体育,于是带着孩子练起了体操。
不过好景不长,陈芋汐不干了,转过头喜欢上了跳水。
如若是普通父母,定然不愿意放弃前面的努力,但看到陈芋汐的执拗和坚持,她的父母却在思虑之后,尊重了孩子的意愿。
就是因为这个插曲,才有了今天的奥运。
而陈芋汐的成功背后,就是她的父母对于女儿意愿的尊重。
电影《追风筝的人》中,有一句台词,对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影响很大:
孩子又不是画图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所以,尊重孩子的意愿,选择适时的放手,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其三,传袭,大于强迫
古往今来,很多大家族,都有门风的传袭,比如说晚清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他们家就有非常系统的家风和门风传承。
这种良好的传统,在于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其核心本质是,在一个家庭环境里,形成了一种正向积极的能量场,而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则会事事影响孩子。
所以,我一直认为,传袭大于强迫。
比如说,你想让孩子做什么,就必须自己先掌握什么。
都知道多读书,能够增长见识,扩宽世面,但是作为父母成天抱个手机,那孩子又如何能心甘情愿地任你摆布呢?
所以拿我自己来说,我想让孩子学吉他,自己就会研究六弦吉他和乐谱,先自己掌握了这门技能之后,和孩子一起去练习,去进步。
这样的传袭,比所谓的强迫、报班,要有效果得多。
电影《银河补习班》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但我们可以控制的,是我们自己。
所以与其要求孩子变成我们期待的模样,不如我们自己首先变成那个样子……
如此,把自己当作孩子的世面,孩子怎么可能不朝着你期待的样子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