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全红婵夺冠后的第二天,全文茂照常骑车直奔家中的橘子地,“不能因为她拿了冠军,我连活都不干了”。然而不断响起的采访电话打断了他的劳作,面对突如其来的聚光灯,他和女儿一样,有些紧张无措。年8月5日,14岁的全红婵以刷新世界纪录的.2分,获得东京奥运会女子十米台跳水冠军。鲜花和掌声随之而来,人们乐于讲述全红婵命运突围的关键点——一位乡村女孩,凭借惊人天赋被体校老师选中,进入广东省队,拿下全国冠军,奥运夺金。就连教练都忍不住感慨,“她是最幸运的女孩”。只是幸运背后除了天赋,还包括日复一日的努力,和恰到好处的时机。少女就此攀上高峰,但故事远未结束。在教练眼中,“全红婵还未到最稳定的时刻。”青春期发育、调整心理状态,未来还有一道道关卡,亟待冲破。而在冠军的起点,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还有更多的“全红婵”正在跳水池中刻苦训练。未被看见的角落里,孩子们等待着“幸运”再次降临。在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练习跳水的全红婵。受访者供图水花、烟花、闪光灯如果不是因为全红婵,鲜少会有外人来到迈合村。村庄被农田包围着,一条主路通向城区,夏季汽车飞驰而过掀起一阵热浪,农忙季,小路上只有摇着蒲扇的老人,和捉虫子玩乐的孩童。和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这里的年轻人外出闯荡,上一辈多在家伺候着赖以生存的土地。顺着村口向前走上五百米,就到了全红婵的家。门前院里几棵大树遮掩出一片阴凉,红砖墙围着一栋白色二层小楼,夹在四周新修建的楼房中间毫不起眼。父亲全文茂个子不高,浑身晒得黝黑,正在清扫屋后的鸡舍。夺冠之前,全红婵留给迈合村村民的印象还是“瘦瘦小小的一个姑娘”。“当时也就这么高”,一位村民用手比划着膝盖位置,“和村里其他小孩也没什么两样”。有村民尽力从记忆中搜寻着全红婵与众不同的地方,唯一可能和竞技体育有关的是,“村里过年唱戏,她就在戏台下面跟着翻跟头”。如果东京奥运会未曾延期,14岁的全红婵也不会站上最高领奖台。年6月,中国国家跳水队内部公布了东京奥运会出征名单,全红婵名列其中。而就在三个月前,她才刚刚和队友庆祝完14岁生日,达到奥运会对参赛运动员的最低年龄要求。得知自己即将参加奥运会,全红婵还是一副懵懂模样。消息宣布时,主管教练何威仪看向她,女孩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愣愣的神情。“她知道自己要去一个很重要的比赛,但对这件事没有具体概念。”但乡亲们已经准备好了。作为“中国跳水之乡”,湛江走出过劳丽诗、何冲两位奥运冠军,现在期待降临到全红婵身上。家乡迈合村早早挂出“恭喜全红婵通过奥运选拔赛”的红条幅,参赛名单正式公布后,又立刻换成了“预祝全红婵奥运取得佳绩“。决赛日下午,全氏宗祠门前难得的热闹,大电视摆在广场上,人越聚越多,连邻村的人都跑来助威,村干部发完了两箱小红旗,又紧急找来一千个口罩。全红婵的每一跳都会引起一阵欢呼。第2跳满分,第4跳满分,最后一跳,少女如一柄利剑腾空而起,利落旋转,直直地插入水中。依旧是满分。迈合村彻底沸腾了,欢呼声盖过了成绩播报。东京赛场和湛江市体育局,闪光灯一同亮起,镜头对准了被教练高高举起的全红婵,父亲全文茂激动地跳了起来。庆祝夺冠的红条幅早就做好了,村口立起“祝贺全红婵勇夺第33金”的宣传牌,全家院子里的大树也被围上印有全红婵照片的红布,村民们自发买来烟花,放了整整一夜,谈论的话题都是“全红婵可真有出息”。全文茂的表亲兄弟凑钱在酒楼摆了十桌宴席,又连夜找人将全家院子修整成水泥地,为了“拍照好看,不给红婵丢脸”。公里外的东京,热烈情绪还未传递到女孩身上。赛后采访中,全红婵“想去游乐场”,“练得我好累啊”,“想赚钱给妈妈治病”的童真发言与赛场上的沉稳表现形成强烈反差,频频登上热搜——家境清贫的少女,凭借天赋“鱼跃龙门”,与此同时还保留着令人疼惜的孩童性情。全红婵因此成了“幸运之星”和“流量密码”。各地赶来的人在全家院子里外围了几层,拉着全红婵母亲与奶奶合影,网红举着手机挤进人群,试图通过直播涨粉,陌生人闯进家门,被拦下后又趁人不注意爬上二楼继续拍摄。女儿夺冠后的第一个晚上,全文茂一家人既兴奋又害怕,“半夜三点门外还有好多人在尖叫”。有人甚至自备锅碗瓢盆,在全家门口蹲守了三天三夜。一条疯狂流传的短视频中,还有人声称当地房地产商送给全文茂一套房、一间铺面以及20万元奖金。全文茂脸都憋红了,挺直了身子解释道:“是有人要给我20万元,我说你有这个心很好,我可以跟你合影,钱我不能收。至于车跟房,我见都没见过,我不可能消费我女儿的荣誉。”直到8月8日,村干部不得不在村口支起桌子,严禁外人进入,失控的场面才暂时缓解。8月8日,不少人专门前往迈合村村口宣传牌处合影。新京报记者马延君摄第一次跳跃湛江市体育运动学校是全红婵的起点。相比拥有室内跳水馆的其他学校,这里的条件不算好——露天跳水池,飞虫漂浮在水中分外显眼。雨天、冬季无法训练,夏季炎热,铁制跳板被晒得发烫,学生们只能用毛巾挤水给跳板降温。校长黄科直言,换一次池水要一万元,学校资金有限,平日里只能将池水过滤使用。室内训练馆的垫子也已陈旧,空气中掺杂着汗液常年累积的味道,在这里,全红婵和29位队友度过了近四年的训练时光。年,启蒙教练陈华明前往迈合小学寻找跳水人才,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十年,每到夏季招生,体校老师都会驱车前往各村镇,在七八岁的孩子中,寻找潜在运动人才。他被正在跳房子的全红婵吸引住了。“跳得那么轻盈”,女孩双手前后摆动,向前一跃,落地时几乎没有声响。正式挑人时,他最先前往全红婵所在的班级,目测了她的体型,“线条美,身材偏瘦,手臂长,每一项都完美符合跳水运动员的要求”。到了立定跳远测试环节,当时7岁的全红婵身高1.2米,跳出了1.76米的成绩,“比男孩跳得还远,爆发力极强,身体素质也好”。陈华明知道,自己挑对人了。尽管已经对媒体复述过无数次选中全红婵的经历,再提起此事,陈华明还是难掩激动,“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如此天赋,同时又能被教练发掘。”送女儿去学跳水,全文茂并没有太多宏愿,“选上就去呗,反正有书读”。全红婵在家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43岁的全文茂常年务农,照料家中的橘子地,妻子在市里打零工,同时支撑五个孩子上学,夫妻俩有些吃力,体校费用更低,每月都有饭费补贴,询问女儿意愿后,事情很快便敲定下来。全红婵选择前往体校的理由则更不加掩饰,“小时候不太愿意学习,感觉跳水就不用学习了”。在全文茂印象中,女儿全红婵“是一个听话、懂事、温柔的女孩”。夫妻俩每日为供养父母与儿女奔忙,很少有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