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这个城市拟将霾列入气象灾害专家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0.html

  目前,空气污染无疑已经成为人们的“心腹之患”。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今天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包括北京在内的京津冀多个城市以及太原、郑州、济南甚至西安均出现了重度至严重空气污染。事实上,今年入秋以来,只要是静风、静稳,几乎都没有躲过空气污染。

为解决空气污染这一难题,包括环保部门在内的多个 府部门都在努力。然而,12月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修改二稿)》(以下简称《草案》)第二款的规定引起了国内外著名法学家、科学家以及学者的高度   

《草案》第二款明确将霾列为气象灾害。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资深环境法专家、全国 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环境法专家孙佑海,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汪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 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主任张建宇,美国加州环保局环境管理工程师开根森,美国杜克大学昆山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张俊杰等均提出反对意见。   

他们认为,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污染物是造成霾的根本内因,霾的本质是污染,与自然灾害有着根本区别。同时,将霾列为气象灾害,不仅与上位法规定的气象灾害范畴不一致,还将产生污染者可以“依法脱责”等问题,造成法律适用的混乱。

造成任何人排污不需担责的误导

在吕忠梅看来,将“霾”列为气象灾害,作为一个立法问题,需要从科学和法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她说从科学上看,如果将以气象变化方式表现的污染——“霾”定义为气象灾害,那么以大气污染的其他形式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是否都要定义为气象灾害。“如果这样,几乎所有的环境污染都可以纳入‘自然灾害’的范畴。”吕忠梅甚至用“十分荒唐”来表述她的看法。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尤其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论断,对于我们认识雾霾的形成原因和对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孙佑海认为,人类的不合理的行为是形成雾霾的内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类从事严重污染的行为,如果没有造成严重污染,任凭任何气象条件的变化,都不可能形成雾霾。”在孙佑海看来,如果将雾霾列入气象灾害,将影响对气象灾害的性质定位,混淆雾霾污染的治理主体,不利于雾霾问题的有效解决。

  

“从法律上看,立法首先是一种价值选择和判断,将‘霾’纳入气象灾害,意味着立法者并未将环境保护或者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优先的价值选择。其次,立法是一种权利、权力的边界划定,如果将‘霾’作为气象灾害,意味着个人不具有呼吸清洁空气的权利、 府也不负有治‘霾’的责任。”吕忠梅指出,如果可以把“霾”作为气象灾害,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而无须承担法律责任,这与绿色发展的理念、美丽中国的愿景显然是完全背离的。   

汪劲也认为,霾是人为因素所致,人类不排放致霾污染物,就不会有霾的现象出现。也就是说,离开人类排放活动,自然界自身的变化不可能有霾出现。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刘洪岩说,霾一旦列为气象灾害,就会排除人为污染的情形,而成为不可抗力免责事由,需要慎重对待。

把雾和霾混在一起毁了雾的美好

“雾是雾,霾是霾。雾是一个很美好的事物。”作为科学家,王自发对雾的理解是:“它是一个很美好的事物。”在他看来:“雾、霾混用,把雾与霾混在一起,不仅会混淆概念,还会毁了雾这个美好的词汇,导致现在的小孩一听到雾就害怕。”王自发说,从另一个侧面讲,不可否认雾是自然灾害,“说它是自然灾害,就是考虑到它出现时影响能见度,影响交通等人类活动。”王自发说,而霾主要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如果把霾定位为自然灾害,那就会混乱。

  

王自发认为,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是有明显区别的。他指出,霾作为一种人为活动成因为主引起的光学现象,由其产生的物理消光特性,表现在能见度的影响,其化学特性就是表现为污染,影响人体健康。霾的预报应该对应防治义务,不能“只报不治”。   

复旦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梓太认为,要把气象灾害这个概念搞清楚。“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自然灾害是不能被人的力量所控制所引发。”张梓太说,霾的产生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就这点而言,《草案》将霾纳为自然灾害不仅违反科学规律,会混淆概念,还会为霾污染制造者提供一个逃避责任的理由。   

张梓太认为,中国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大气污染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结构问题,是能源消耗结构问题,是产业结构问题。   “

霾一旦列为气象灾害,就会排除人为污染的情形,而成为不可抗力免责事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竺效说,如果将霾通过立法列为气象灾害,必定会给未来的环境侵权诉讼带来法律适用上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即便其他地方已有规定,不易引人   

因此,吕忠梅认为,将“霾”纳入气象灾害的范畴,既不合“事理”,也不合“法理”。她指出,立法事关社会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是一种 治家的行为,不能以“技术化”方式简单思维,否则,不仅实现不了规范主体行为的预期目标,而且会造成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希望立法者真正秉持“良法善治”的法治思维,慎重对待法律概念。

  

孙佑海提出,如果将雾霾列入气象灾害,与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关于气象灾害的定义存在明显不一致。他认为,全力防治污染,根除雾霾形成的内因,才是唯一的道路和方法。只有纠正人们不合理的污染环境的行为,不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   

开根森也认为,将霾列为气象灾害,与上位法规定不一致,与国内外惯例不一致。他提出,把霾列为自然灾害势必推迟北京大气污染问题的治理进程,进一步损害公众的身体健康。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杨朝霞认为,立法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霾不是气象灾害,和风霜雨雪冰雹等气象灾害有本质区别,应该放在污染防治法律中加以调整。      

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认为,从操作层面来看,霾是可以防治的,气象灾害只能减轻损害而不能防治。《草案》将霾列入气象灾害,与国务院发布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关于气象灾害的定义存在明显不一致,将影响对气象灾害工作的性质定位,混淆霾污染治理主体的责任。   

在他看来,霾若被列为气象灾害,不但没有科学性,而且会留下一个大的法理上的漏洞。“这是不严肃的,将影响治霾工作的开展,如对地方 府的问责就无法进行。”马*说。   

张俊杰提出,将霾归入气象灾害,地方法规就把它定义成了一种不可抗力,难以预见、无法抗拒和无法避免,从而忽视了霾的人为成因,也忽视了霾是可以彻底治理的客观事实。同时,霾的预警和管理若按照气象灾害处理,拉长了信息和管理链条,不利于 府部门及时和有效地做出反应。

治霾应按大气法规定明确部门职责

马*认为,霾若需写入草案,也不应与冰雹等自然灾害并列,可单独列为一项,说明它的本质不是自然灾害,并就其列入原因作出特别说明,避免社会各界对霾的定义与治理问题产生误解。同时增加说明,明确治霾的责任仍执行大气法等法律规定。

  

“气象部门之所以会积极介入监测和发布霾预警,这其中既有社会需求,也与其技术条件成熟、受众范围广等有关,现阶段气象部门对霾的信息发布比环保部门更及时。”马*建议,环保部门重视霾预警的发布传播,借鉴气象部门与新媒体合作的经验,主动为新媒体提供接口,拓宽传播渠道,并优化预报内容,扩大环保部门在霾预警方面的影响力。   

王明远是清华大学环境资源能源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认为,大气法第95条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预报的会商机制是由环保部门和气象部门共同完成。地方立法应进一步明确雾霾的法律地位和部门职责,不影响地方 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定义务,不会冲击现有管理体制。

治霾的钱去哪了?

昨日,财 部对外发布一份关于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通报,列举五大典型案例,点名批评部分地方 府骗取、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违规扩大开支范围。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汪健此前介绍,年、年和年中央分别安排50亿元、98亿元和亿元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9省区市共获得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4亿元,占资金总额的94.25%。但今年5月开展的“-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检查发现,地方 府扩大开支范围现象突出:

——安徽省谯城区、利辛县、灵璧县、泗县、五河县、怀远县、阜南县、太和县、寿县、霍邱县等10个县(区)扩大开支范围,-年在用于秸秆禁烧的专项资金中列支人员经费及单位奖励、工作经费等保障类经费2.19亿元,其中年万元,年1.42亿元。部分县区还将.11万元专项资金挪用于与秸秆禁烧无关的办公楼维修、招待、新打机井、购买变压器等其他事项,其中年90.58万元,年.53万元。

——天津市环保局年在中央专项资金中安排万元用于*标车淘汰工作中产生的交通、邮电、办公等费用。

全国 协委员、经济学家张连起说:“从检查的情况看,有的地方是移花接木,有的是挪用,有的是骗取,这些行为都是违反预算法的。”

段子治不好雾霾,鸡汤擦不掉雾霾。

环境治理、生态改善,都是水磨的功夫,怕就怕三分钟热度,怕就怕好了伤疤忘了疼,怕就怕死猪不怕开水烫。一旦审丑疲劳,一旦执法进入“惰性循环”——各个靠人命关天来提醒痛感、各家靠运动执法来落得眼前清净,治霾恐怕就真的要陷入某种深切的绝望感。

说千道万,雾霾成因无非有二:一是人为,二是天气。天不可胜,人却能改悔。“为了解决雾霾问题,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人类只能从不排放或减轻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找到解决雾霾问题的出路。”孙佑海说,目前,人类无法对形成雾霾的外因进行干预。但是,可以对气象条件的变化情况做出预报。他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气象预报,告知人们在出现静风、逆温等气象条件下,可能有雾霾的发生,从而为减轻雾霾对人类健康的损害,作出自己的贡献。

孙佑海建议, 府和环境保护部门,要严格贯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切实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纠正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以从根本上解决严重的雾霾问题,消除雾霾产生的内因。   

同时,要支持有关部门提高气象预报质量,尤其要做好雾霾形成和变化的预报,履行好气象部门应尽的职责,努力为避免或减轻雾霾对人类健康的损害,做出气象部门应有的贡献。

小常识:雾霾天如何保护自己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支修益表示,遇到PM2.5“爆表”的雾霾天气,减少出门是自我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根据国际顶级流行病学期刊《美国流行病学》发表的由北大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环境与健康中心研究员*薇等人,在西安市所做的PM2.5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排除了年龄、性别、时间效应和气象等影响因素后,当PM2.5浓度每立方米增加微克时,居民全部死因的超额死亡风险会增加2.29%,心脑血管疾病增加的超额死亡风险更高,为3.08%。

因此,雾霾天尽量不要外出。如果一定要出门,也要最大限度减少室外停留时间,而且要佩带能够防PM2.5可吸入颗粒物的口罩。同时,尽量避免骑自行车,避开交通拥挤的高峰期以及车辆多的路段,以免吸入更多汽车尾气和空气中的有害化学成分。雾霾天气出门回来后,要及时洗脸、漱口、清理鼻腔,去掉身上所附带的空气污染残留物,以防止PM2.5对人体特别是老年和儿童的健康危害。洗脸时最好用温水,这样利于洗掉皮肤上的PM2.5颗粒。清理鼻腔时,可以用干净棉签蘸水反复清洗,或者反复用鼻子轻轻吸水并迅速擤鼻涕。除了面部清理,身体裸露的皮肤部分也要清洗。

“建议公众在雾霾天气不要开窗,如确实需要开窗透气的话,应尽量避开早晚雾霾高峰时段。”支修益说,可以在自家阳台或室内,多种植绿色植物,如绿萝、万年青、虎皮兰等绿色冠叶类植物,因其叶片较大,吸附能力相对较强。也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和加湿器,市面上很多空气净化器都以净化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为主,对PM2.5有很好的吸附效果,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勤换过滤芯。此外,要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可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点豆腐、牛奶等食品。

内容综合自:《光明日报》年11月27日《网传“吸入雾霾导致人体耐药”概念有误》,光明网评论员《重霾的痛感莫等灰头土脸才惊觉》,《法制日报》、新华社等

本期编辑:孙小婷、孙嘉靖、王远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yunguanjuna.com/agmz/98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