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6日,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在鸟巢隆重举行,3分钟,39米,次,主火炬手侯斌用双手完成攀登,点燃圣火,感动全世界。
奥运、冠*、圣火、南极、北极、戈壁、联合国,这些颇具显著性的要素,哪怕只有一个傍身,都已足够传奇。而侯斌,将它们集于一身。
残疾人纷纷走上演讲台,侯斌无疑是耀眼且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当他点燃年北京残奥会主火炬上升腾的圣火时,那一刻,他就已不再是侯斌,他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的见证,更是全世界千百万残疾人生命的标杆、人类尊严的最新姿态、强者不屈跋涉追求梦想的代言人。
十年体育,十年演讲。貌似无心插柳的成功转型背后,是他对自己苦心积虑的步步紧逼,这源自一种持续了近30年的内在恐惧——作为一个残疾人,绝不能被群体放逐。
从自强不息到超越自我,再到挑战极限,他的人生永远在进阶。美国媒体称他“中国斌”,他喜欢自称“侯哥”,别人都在抱怨,觉得社会不公平,但他觉得,残疾人没有公平之说,只有在不公平中成就自己的人生。
侯斌
年出生于黑龙江佳木斯市,9岁时被火车轧断左腿。励志演说家,北京申办冬奥会形象大使,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主火炬手,国际残奥委会首位国际残奥大使,连续三届残奥会跳高冠*,首位跨越南极和北极的残奥冠*。
侯斌我的故事也许会影响些什么
年3月18日,名为“中国斌·信念的力量”的侯斌励志演讲活动在福建漳州一中体育馆举行。(摄影:廖璐璐)
这是三月以来漳州最热的一个下午。漳州一中体育馆门口,一辆黑色商务车缓缓驶入。
暖场音乐刚一结束,车门旋即打开,3点整,时间卡得刚刚好。上午9点,侯斌来彩排过,同校方反复敲定每一个细节,特别是亮相环节,“不能早不能晚,点儿一定要准!”
镜头齐刷刷对着他。侯斌西装笔挺阔步走来,一边挥手,一边报以微笑,舞台感十足,“大家都叫我侯哥好吗?”学生欢腾,“侯哥!侯哥!”三千人的尖叫声响彻上空。
长达2个半小时的演讲,侯斌一个人贯穿始终,汗涔涔的,台上台下地蹦跶。末了,学生们一拥而上,1米82的他迅速被淹没在高举的手机和摄像头中,“可以看一眼你的假肢吗?”“可以抱一下你吗?”侯斌一一满足,签名、合影、拥抱,像个大男孩,咧着嘴,笑出一排大白牙。
侯斌与漳州一中多名师生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的坚毅、他的努力,感动并激励着大家。(摄影:廖璐璐)
会说话的嘴
人的场面对侯斌而言实在算不上什么。在他的PPT中,侯斌一次次面向数万人传播自己的人生哲学。这十年,他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发表了多场励志演讲,上到联合国、多哈论坛,下到农民工子弟学校。
年,侯斌成为首位在联合国青年大会演讲的中国青年。这是中国残疾人第一次作为特邀嘉宾参加这一盛会,面对聚光灯和麦克风,侯斌神采奕奕,侃侃而谈,被美国媒体称作“中国斌”。
事实上,哪怕不在舞台上,只要在人群中他就亢奋。到什么环境,他马上就能掌握气场,进退有度。
演讲前一天,侯斌特地登门拜访此次演讲的赞助方,这对夫妇是漳州有名的儒商,也是侯斌在厦门大学就读EMBA时的同学。同学的会客厅大方雅致,被各种艺术品装点,珐琅瓷,寿山石,脱胎漆器……侯斌几乎都是脱口而出,甚至直接报出艺术家的名号。
他随意拿起桌角一个粉色布偶,若有所思,“九九年我从东北到厦门,练跳高练了一年多,没有一个朋友,就残联理事长认识我,陪伴我的也是这么一个娃娃,天天和它唠嗑。”
夫妇俩被侯斌意味深长的话狠狠地打动了,“他在台上那么硬汉,台下原来这么柔情”。
一路参观,办公室、茶水间、员工休息室都挨个看得仔细,侯斌精力充沛,似乎没有累的时候。他是高度灵敏的聆听者和反应者,当朋友谈起未来之路偶露难色时,会适时送上证严法师的《静思语》,“不要小看自己,人有无限可能。你定下目标的高度,将决定自己的将来。当年别人都冲着1米8跳,我就非要定2米,结果跳到1米94,刷新世界纪录”。
许多朋友都很依赖侯斌,盯着他的空档,一块锻炼约饭聊天,只要他在,当晚就很嗨。他们大多是商界精英,负累重重,挨着他,就能汲取“正能量”。他外形清朗,引人生羡,做运动员时常年保持斤,如今依旧管理严苛,杜绝胡吃海喝,要领着他们活到岁。
他谈吐风趣,擅于把所有人的困惑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揉在一起,再发散出去,却并不流于夸夸其谈,不时还加点佛学佐料,“说好话,走好路,行好事”,讲到兴起,顺势站到中央,所有人歪着脑袋听。
“我很难具体描述听他演讲是一种什么感觉,最准确的表达,就是一种力量。”
庆功宴上,听着这夸自个儿的话,侯斌面色稍稍上红,“过奖过奖,你们都知道的,我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啦!”
侯斌没有专职助理,习惯了自己打理自己,每次上台之前,他会整理得一丝不苟。(摄影:廖璐璐)
从“2号”到“1号”
媒体报道中,侯斌的演讲主题不断更新,譬如“让孩子成为人生的冠*”、“不要让人偷走你的梦”、“如何成为世界冠*”等,“梦想”一词是每次演讲都要不断重复的一个关键词,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有梦想,就有未来。
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坐在轮椅上的侯斌靠着双手和一根绳索爬上鸟巢半空,点燃了主火炬。3分钟,39米,次艰苦卓绝的攀登,感动全世界。通常,在每次演讲的最后,他会回放这三分钟点燃主火炬的录影,大家与之共呼吸,掌声不断,泪水决堤。
人们这才知道,主火炬手的第一人选并不是他。
临残奥会开幕20天时,导演组定下点火方案,将所有可能担任主火炬手的下肢残疾运动员筛了一遍,留下两个人,一个是铅球冠*,一个是侯斌。到了现场,侯斌才知道,人家是“1号”,自己是替补“2号”。
第一天试攀12米时,铅球运动员的上肢优势十分明显,侯斌被甩在后面。几天之后,侯斌就追了上来。“年雅典残奥会后,我俩的比赛项目都取消了。他不练了,我一直在练,后劲儿上来了。”私底下,他找了根铁棒,搭在平时把人吊起来的机器上,做成一个简易单杠,每天练上肢力量。
训练也有一定的危险,“绳索一拉很容易绞在一起,轮椅就卡在上面了,等人来救,非常难受。”但侯斌总选择第一个上,导演一讲动作,他一抓绳子就上去了。“一号站在后边,不想第一个上,不可能让导演示范吧,那我就上呗。”
训练基地在北京郊区一个部队营地,条件很艰苦,点火矩的地方到处都是蝗虫,侯斌都不在乎,练得很努力。一次,张艺谋电话询问训练情况,侯斌正好被卡在半空中。志愿者告诉导演,2号被卡住了,正在救他。如是几次后,导演听到的总是2号的消息。
集训一共是15天。15天后,侯斌成了1号。
我们问侯斌,你哪儿来那么大毅力,不许用梦想啊信念啊说滥的词儿糊弄。侯斌想了想,“也许习惯了直面困境,健全人跳高是背跃式,我跳高是鱼跃式,就是正面跳。横杆就在眼前,目标也在眼前,一咬牙一跺脚,就过去了。”
演讲太过瘾了
残奥点火,这是侯斌人生的最高潮,却也是最低潮。一个月里,满满的都是采访,一个月后,再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