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
点击上面 免费订阅!
最近的一则新闻,让很多人心碎。
西安一名9岁女孩,因为没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家中跳楼,当场身亡。
当天下午四点,小女孩还发语音和妈妈说,老师布置的作文只剩25分钟了,自己完成不了。
而妈妈没太在意,只是让女儿尽快写完。
等到了六点,孩子爷爷进孙女卧室时,却发现窗户开着,空无一人。
悲痛欲绝的家人在书桌上看到了两封“遗书”:
一张写着“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
还有一张写着“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年仅九岁的她,还没来得及体验人生的美好,就匆匆告别了这个世界。
是什么,让这么小的孩子宁可自尽,也不愿意继续活下去呢?
▲跳楼的卧室
一切都和往常一样,作业还摊在桌上,窗户洞开,吹起了一旁的窗帘。只是作业本上叠放着两封遗书,上面书写着女孩最后的抗争:
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据女孩家人透露,小女孩从2月份开始,在家里上网课,能感觉到她压力很大。
而在事发当天,女孩父母都不在家,女孩在自己卧室里写作业。
下午4时许,小女孩给妈妈发语音说,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要5点交,还有25分钟了,完成不了。
“她写了一页零一行,说老师要求写一页半,她的语气很诅丧,我们就鼓励她尽快完成。”
然而,小女孩的父母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句敷衍,让小女孩彻底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
媒体没有报道小女孩是否完成了作业,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她的脑子早已被学习、抗拒学习、强迫学习所占据,这无尽的压力,来自于老师、家长,还有自己。
1最爱的人,伤孩子最深中国父母似乎特别喜欢否定孩子,有些甚至以打击孩子为乐。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他们否定孩子的能力:“别嘚瑟,你就是运气好,根本比不上人家。”
当孩子感到恐惧、忧伤、后悔时,他们否定孩子的情绪:“别悲春伤秋的,小孩子还会伤感?我看你是闲的。”
当孩子尝试着迈出人生第一步时,他们否定孩子的选择:“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别这么做,你偏不听,到时候有的是苦头。”
多少否定,以爱的名义在肆意伤害孩子。
曾经看过一个案例,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总是对着自己的毛绒玩具说话,爸妈担心极了,生怕自家孩子得了自闭症。
他们带着女儿到处求医问药,却没检查出任何毛病,医生让孩子接受了几次简单的咨询就让他们回家了。
最终,孩子妈妈试探着问孩子:“妞妞,你为什么老是跟玩具熊说话呀?”
孩子眨巴着眼睛说:“因为它不会骂我。”
夫妻俩瞬间流下了眼泪。原来,他们都是急性子,平时在家稍有不如意,就会吵架,面对孩子的一举一动,也时常“挑刺”。
哪怕在大人看来,那些嫌弃和抱怨只是随口一提,但对孩子来说,日复一日的恶语相加,就成了生活中最可怕的存在。
所以,小女孩宁可和玩具说话,也不愿被父母嫌弃。
知乎上曾有人问:从小被父母否定是一种什么体验?下面的回答触目惊心。
“如果说人生有四季,我的前二十年是凛冽寒冬”
“一回家就觉得特别压抑,家成了自己最不想待的地方”
“从小就没被表扬过,长大后第一次被肯定,我第一反应是对方没安好心。”
明明应该是最爱孩子的人,却在无意识中伤孩子最深。
父母一次又一次“差评”,就像是钝刀子割肉,在孩子身上留下绵延一生的伤痕。
2被否定的孩子,一生都有填不满的黑洞小时候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拼尽全力也无法治愈自己。
曾经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曾经遭受过父母的语言伤害,轻则否定、批判,重则咒骂、羞辱。
一名少年犯曾在采访中说起自己的童年,12岁时,爸妈选择离婚,妈妈带着自己一个人生活。
也许是生活的重担压垮了母亲,她开始每天骂孩子来出气,不论自己做什么,在妈妈眼里都是错,从未得到表扬,永远只有“猪脑子”“废物”“跟你爸一样”。
久而久之,自己开始刻意和母亲对着干,对人生彻底失去了热情,总觉得,既然你看不起我,那我还为什么要努力?
他下意识地把曾经受到的伤害,转化为面向更弱小群体的暴力,于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父母的否定,让孩子变得自卑,充满不安全感。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原生自卑”,说的就是儿童时期对外部环境产生的“不足感”。对孩子的记忆而言,坏比好更有力、更深刻,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就更大。
那些不断经历否定的孩子,内心就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那里没有自信、自尊和温暖,只有一个破败不堪的灵*。
当父母不断强调孩子的缺点,不断打击、否定孩子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无助,这种无助会持续很久,进而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就是比别人差,自己只能依赖别人。
前段时间,奥运冠*何雯娜的新婚生活引发热议。明明是曾经的蹦床公主,在婚姻中却表现得异常卑微。
婆婆强行塞红烧肉给她,孕期反应严重的何雯娜却不敢拒绝,硬着头皮吃下肚,引得严重反胃。
和丈夫讨论婚礼创意时,几次三番被否定想法,自己提出的“童话婚礼”在丈夫口中被贬得一文不值,她也只是默默不作声。
其实她在亲密关系中的不自信,根源就在于原生家庭。
早在她之前参加《我家那闺女》时,父亲就反复催婚,哪怕女儿提及自己刚退役,人生才刚刚开始,何爸爸也在节目中毫不回避地说“你今年都30了”。
在何雯娜的回忆里,小时候父母很少表扬她,难得的沟通也以训诫为主,生怕她“骄傲”,哪怕是多年之后,当她在节目中迅速学会滑雪时,父亲依然习惯性地在演播室不屑一顾,说了句“嘚瑟”。
正是因为成长过程中长时间被忽视、被否定,她才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在婚姻中活成了卑微的样子。
那个不断被说“不”的女孩,为人妻、为人母之后,却连开口说“不”的勇气都没有。
3别做那根压垮骆驼的稻草很多父母信奉“鹰式教育”,坚信“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他们总觉得,只要严格要求孩子,他们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于是,原本应该温馨的家,成了冷冰冰的工厂,孩子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看过《小欢喜》的人都会记得,里面的英子活得很辛苦,妈妈把所有的期许和对人生的规划,一股脑儿安排到了她的身上。
最后,英子严重失眠,整整34天没睡过整觉,几次想要跳海,不得不向爸妈哭喊“别再逼我了”。
虽然大多数人都会同情英子,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爸妈却不知不觉把自己活成了“宋倩”。
古人说,爱之深,责之切。
这句话其实是个伪命题。
为什么爱一定要通过责难来表达呢?
作为孩子成长路上最亲近的人,父母一旦对孩子恶语相加,那种伤害可能是成几何倍数增长的。
我们本来应该是最相信、最支持孩子的人啊!
却有多少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俞敏洪曾说,自己最常给孩子说的话,就是:
“不管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家,还是成绩不如人家,都不能决定你未来终生的命运和终生的幸福”。
在他看来,父母应该尽最大努力去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保持孩子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情。
诗人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写道: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
因为他们的灵*属于明天。
无论性格如何,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
只不过,有些种子落地生根,从一开始就开得绚烂无比,还有的种子,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破土而出。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是恶狠狠地催促、咒骂、嫌弃;
而是用耐心、关心和细心,去给这个幼嫩的小芽最好的呵护。
哪怕他们永远不开花,也要允许这颗种子选择成为一颗小草、一棵大树的自由。
愿孩子们能被真正“看见”,悲剧不再发生,每个家庭都能少一些压力,多一些爱与温暖。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