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球之ldquo摇篮rdquo

 近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制作的《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出版。

  《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收录了前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世界冠*李富荣、施之皓、曹燕华、国乒教练陆元盛、奥运冠*王励勤等诸多上海籍乒乓名将的访谈和心路历程。

  在国球的荣誉史册中,上海是最重要的阵地之一——上海诞生了多位影响乒乓技术发展的世界冠*,建设了乒乓人才培养的成熟机制,为中国乒乓长期屹立于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澎湃新闻运动家栏目将在今后持续为大家带来本书章节更新,今天为首篇——由原复旦大学 委书记秦绍德撰写的序言。

  SetupTimeoutError:Setuptooklongerthan10secondsto   序言全文如下:

  翻开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当年驰骋乒坛的名将都在这里同你聊天。他们的故事有如一篇篇小说,展现着千姿百态的人生历程;有如一台台活剧,上演着呼风唤雨的精彩剧情。

  乒坛名耆徐寅生曾说过,上海是乒乓球世界冠*的“摇篮”。实际上还可以进一步说,上海也是我国乒乓球运动的“摇篮”。

  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祥地在上海。乒乓球运动是一件舶来品,起源于英国,由网球变化而来,晚清时传入我国。至于从哪里传来,从欧洲还是日本,则有待查考。但首先登陆的地点就是上海。

  大概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上海已开始流行乒乓球运动(想要了解这段历史,读者可参观位于上海局门路号的中国乒乓球博物馆)。然后,乒乓球运动传播到全国各地去。说上海是国球之“摇篮”,是一点不过分的。

  上海又是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参加历届世界锦标赛主力队员的“摇篮”。

  据不完全统计,从年第20届世乒赛至年第54届世乒赛,中国国家队的主力队员中至少有上海队员近60人次,占全部队员的近三分之一。

  因此,上海自然也是世界冠*的“摇篮”。据徐寅生统计,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获乒乓球世界冠*个,来自上海的运动员、教练员有20人左右。

  如果把上海队员参加男女团体赛所获冠*也计算在内的话,上海选手至少获得超过69个世界冠*。

  上海还是著名乒乓球教练员的“摇篮”。

  担任过国家队男女队教练的有杨开运、傅其芳、孙梅英、李赫男、徐寅生、张燮林、李富荣、林慧卿、陆元盛、施之皓等人,担任过八一乒乓球队总教练的有李振恃。

  其中,徐寅生担任国家队男队主教练有8年之久,张燮林担任国家队女队主教练达23年,李富荣担任国家队教练时,率团在第36届世乒赛上囊括7项冠*、5项亚*。

  有些优秀的教练员成长为执掌我国乒乓球运动全局的官员,对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徐寅生一篇充满辩证法的讲话,得到毛泽东的批示,影响几代乒乓人,影响甚至超出体育界。李富荣年提出的“双轨制”建议被采纳以后,基本奠定了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格局。

  颇有意思的是,上海还是某项乒乓球技术的“摇篮”,比如说削球。上海出现了那么多擅长削球的名将:张燮林、林慧卿、郑敏之、姚振绪、*锡萍、陆元盛、丁松。

  张燮林变化多端、“海底捞月”般的削球,使一代球迷如痴如醉,可以说是削球的“宗师”。在削球技术不被重视、削球高手几近湮灭的今天,回顾这些,不禁唏嘘不已。由于乒乓球运动普遍受欢迎,且在世界比赛中成绩卓著,大显国威,故被人称为“国球”。上海何以成为国球之“摇篮”?探其奥秘,约有数端。

  一是因为上海是一个开放型城市,事事得风气在先。

  上海自年开埠以来,百年间逐步发展成为东亚乃至国际性大都会。工商业发达,移民日众,我国各种新产业、新技术皆首先在此发端,乒乓球运动的引入也是一样。

  二是因为乒乓球运动普及的基础好。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上海的乒乓球运动已十分常见。商业性质的私人乒乓球房遍布全市各处,如新世界、华新、金门、东方、华胜、太湖、永安七重天等。

  民间各行各业自发组织的乒乓球队也不少,如糖业队、玩具商队、晓光队、联星队、广东队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就为上海早年的乒乓球员提供了许多“打野球”从而增进球艺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以后,公家办的场所如工人文化宫、精武体育会、沪东工人文化宫,以及企业、机关、学校组织的乒乓球队,又进一步推动了乒乓球运动的普及。青少年体校的乒乓球队就是基于这样的基础组织的。

  可以说,当时没有哪一座城市的乒乓球运动有这样的普及程度。至于后来每年举行的如火如荼的比赛,从市区赛到各种名目的联赛,以及有乒乓球特色的学校的涌现,更将普及的范围覆盖到全市。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永恒的。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没有提高也促进不了普及。没有如此全市普及的运动,也很难诞生世界冠*。

  三是因为一代带动一代,代代相传。

  人们常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比喻后来者推动前辈,超越前人。我认为还有辩证的另一面——“前浪带后浪”,即前辈带动后辈,提携后起之秀。这一点在乒乓球运动中体现得很明显。

  作为一项竞技运动,新技术总是在成熟技术改进的基础上出现的。新的高地也要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方能攀登。遇到一位睿智的教练,就能诞生一批冠*。

  上海出冠*多,因为有成就的一代不断将技术、心智、品行传给下一代。

  “名师出高徒”嘛!我做了一个有趣的统计,如果摒除其他成长因素,下列上海教练和上海运动员都有某种教和学的师承关系:杨瑞华—倪夏莲、李赫南—沈剑萍、李富荣—李振恃、张燮林—曹燕华—许昕、林慧卿—曹燕华、林慧卿—张德英、于贻泽—施之皓—王励勤、陆元盛—丁松。这些都反映了乒乓球运动的传承性。

  四是因为上海始终处在技术进步的前沿。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特别讲究技术变化的运动。技术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带来一片新的天地。小至乒乓球拍胶皮由正胶换反胶,拉弧圈与防弧圈的博弈,大至技术风格的转变,由“快、狠、准”变为“快、狠、准、变、转”,上海的选手始终处在转变的前沿,勇立潮头。

  有人说上海乒乓球员的特点是头脑灵活,善于变化,其实就是对新的技术敏感,学得快,适应性强。这一特点可能和上海乒乓球运动所处的环境有关,在这里,各种风格、各种流派都有,谁在这里应对自如,谁就能脱颖而出。

  翻一翻上海乒坛的“群英谱”就可以发现,名将们真是风格各异。

  五是上海有社会各界对乒乓球运动的支持。

  学校教育、群众体育都给乒乓球以重要的一席之地。从各级领导到平民百姓,对乒乓球的喜爱和支持是发自内心的。

  每年以各种名义举办的乒乓球赛成千上万。从特色小学到各区少体校再到市体工队的专业培养系统,和正在崛起的民间俱乐部相得益彰。

  以世界著名品牌“红双喜”为代表的乒乓球运动器材商的支持也是上海所特有的。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中国乒乓球学院落户上海就顺理成章了。

  六是上海有国际性乒乓球交流的便利。

  借助于国际化大都市之便利,又有产生中国乒乓球诸多名将的声誉,来上海交流的国际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和乒坛人士络绎不绝,在上海举行的交流比赛也始终不断。

  上海的著名运动员和教练又输出到国外打球、任教、定居,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广泛的交流和人脉,使上海乒坛更具世界性。

  作为“摇篮”,乒乓球运动为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增色不少。但上海的乒乓球运动如何再创新的辉煌?世界冠*、现任上海市乒羽中心主任王励勤已经提出了问题。相信读者诸君读完这本书也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年5月18日于复旦大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yunguanjuna.com/agmz/56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