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孔子岳飞王阳明等牛人穿越到里约奥运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我们爱历史(ID:his-tory)

张嵚

导读:我大中华的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机会又来了。话说,咱们的国球、体操、跳水都是世界一流水平。其实,大家有所不知,我国的很多历史名人也都是奥运冠军的料,比如以下这几位。

李白

先人在劳动和战斗间隙将体育独立出来,它就作为一种文化被赋予游戏、竞技、强身和教育的功能。李白是高产诗人,也是“体育明星”。他“十五好剑术”,毕生坚持击剑、射猎、骑马、登山、划船和拳击。在现存的《李白全集》首诗中,描写击剑的就有百首之多,如“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裙王门不称情”、“起舞拂龙泉,四座皆扬眉”、“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等,足见他是古代文人中的运动健将。三国才子曹植有《名都篇》曰“名都出妖女,京洛出少年。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这里的“击鞠”即古代的马球。

孔子:射箭(强项),举重,短跑

这位中国两千年封建史上公认的圣人,在近代学者梁启超的眼里,却还有另一称呼:春秋至汉初第一勇士!

他有多勇?《史记》上说他“长九尺有六寸”,标准运动员身材。以《淮南子》形容,孔子跑起来比兔子快,还能撞开城门,所谓“能招国门之关”,就是一只手握住门栓,把几十斤重的城门木栓举起来。如此力道,举重比赛极有竞争力。

当然他最拿手的绝活,还是射箭。这项绝活,在当时远近闻名,一次他在曲阜城南表演射箭,立刻引来大批粉丝围观,简直到了“观者如堵墙”的地步,绝对大明星。

这位运动天才,一生反对战争。但也号召全民健身。原话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和平,不代表柔弱!忘战必危!

他的另一声疾呼,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干大事,先要有好身体!

甘延寿:铅球(强项),跳高

这位西汉抗匈名将,名声比起卫青霍去病有些黯然。但战功却无与伦比。

西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身为西域都护骑都尉的他,与名将陈汤并肩战斗,挥兵深入阿富汗,攻克匈奴老窝单于城,斩杀郅支单于,书写下“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辉煌功业!

而同样鲜为人知的,却是连老战友陈汤都自叹不如的运动能力:以《汉书》的形容,他徒手格斗常是冠军,跳跃能力也极强,曾经轻松一跳,越过了御林军的楼台,当场技惊四座。

但最牛的,还是他的投掷能力,以《范蠡兵法》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延寿(甘延寿)有力,能以投之。也就是古代计量单位下,重十二斤需要投石机抛出攻坚的石头,他徒手就能扔。一个人就可以当投石机用,十足超级兵王。

周文育:跳高(强项),游泳

南北朝历史上,南陈政权实力极弱,名声也极小,却掩不住南陈开国名将周文育的灿烂光辉。

这位南北朝少有穷出身的硬汉,南陈开国皇帝陈霸先的爱将,一生战功卓著。特别是震动南中国的侯景之乱中,他率五千精兵打先锋,一路势如破竹,将这伙把江南大地闹得赤地千里的叛军彻底扫平。一生铁血忠勇,正如南陈为他追赠的谥号:忠慜!

而在严重看门第的南北朝年代,他能脱颖而出,首先正来自强悍的个人武力:生在宜兴老家,小时候最喜欢游泳,能在水中反复游好几里。如此强大运动能力,一次把偶然路过的名将周荟惊了,当场收他做养子,从此手把手教他武艺,带他走上戎马之路。

而比这游泳能力还强的,却是跳高。史书称“跳高六尺,与群儿嬉戏,众莫能及”。以南北朝的尺寸换算到今天,他起跳高度可以达到一米七七,照体育术语说,堪称弹簧人。

杨大眼:百米短跑

如果要在南北朝时代的北方,找一位媲美周文育运动能力的战将,首推北魏名将杨大眼。

比起苦出身的周文育,杨大眼出身西北杨家豪族,却也自小命苦,因为是偏房所生,一直在家族里不受待见,字都认不得几个,却依然刻苦锻炼。后来得到魏孝文帝赏识,得以飞黄腾达。为北魏多年来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他如何得到魏孝文帝赏识?就靠一个绝活:赛跑!

当年魏孝文帝招选军官,没啥名气的杨大眼,第一轮就被刷掉。可是他不屈不挠,非要求再考一次:考赛跑!

他的跑法,相当震撼:把三丈长的绳子系在头上,然后撒腿狂奔。接着现场观众眼前,出现惊人一幕,风驰电掣的速度里,绳子完全给带成一条直线,比战马跑的都快!

如此逆天速度,以现场考官,北魏兵部尚书李冲的脱口赞叹说: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几千年里,就没有跑到这么快的。

颜真卿:跳高

唐代文人尚武风气盛行,如后人所熟知,如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既写得慷慨诗篇,更都有一身强健体魄。李白一手精湛剑法,与杜甫跃马射猎的烈烈雄风,早已千年流传。

与他们的武力同样不逊的,还有书法家颜真卿。

后人熟悉颜真卿,多知他璀璨书法成就,留下叹为观止的墨宝,今人无不惊叹。事实是要写得一笔好字,同样也要有好体魄,如王羲之就极度重视体育锻炼,指力腕力惊人,还有一手打水漂的绝活流传。

同样以书法名垂青史的颜真卿,这条也不差。他一辈子酷爱习武,爬山游泳剑法都精通,而且和好些文人玩票不同,他实打实的打过仗,安史之乱时就曾带兵平叛,最终遇害于叛军李希烈手中,一生忠义,与他的书法墨宝一道千年流传。

而他的武力,说一点就佐证,以《唐语林》记载,六十多岁时候的颜真卿,依然老当益壮。“壮”到啥程度?用三尺宽的席子把他围住,他原地起跳一跃,轻松就能跳过去。唐朝时候的“一尺”,相当于今天31厘米。年过花甲的颜真卿,原地起跳高度都可有近一米。

岳飞:随便挑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精忠报国的战神岳飞,除了有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更有强得爆表的个人武力!

他的武力水平,各种小说演义里,早都大书特书,而对比正史看,却是毫不夸张!

仅看勇力,少年时的岳飞,以《鄂王事》里记录,曾跟随射箭名家周同学习,练出来能开三百斤强弓和八百斤强弩的水平。而且实战证明绝非花架,战场上远程狙杀敌方将领的精彩表现,一直史不绝书。

和这一样强的,就是格斗水平。冷兵器的能力,是由另一位名家陈广手把手教的,长枪与刀法样样精熟。战场上更擅长各种兵器轮流招呼。建炎三年()年与金军张用血战,27岁的岳飞左手持矛,右手拿弓,一番连捅带射,杀得金军尸横遍野,从此一战成名。

如此强悍实力,也正如宗泽赞叹:(岳飞)勇智才力,古良将不能过!

而且岳飞不止个人勇猛,训练也凶猛:岳家军日常训练,需要穿着双层重的铠甲,反复练习上下坡跑和跳远。达不到要求?他的长子岳云一次没达到标准,立刻被一百军棍招呼。锐不可当的岳家军,就是这魔鬼训练打造的。

如此能力,且不说奥运会上各色项目随便来,交给他个队伍带,就算是男足,金牌也不是痴人说梦。

陆游:击剑飞

南宋文人中,热血人物极多,尽管文武双全的辛弃疾更为出名,但参考奥运会比赛项目,却还有另一位文学家,拿金牌的把握性更大:陆游。

这位中国古代史上写诗最多的大诗人,一生念念不忘光复山河的爱国者,人生一大绝活,却和奥运项目更对口:击剑。

陆游的剑法有多强?年轻时就拜入了南宋剑术大师白猿公的门下,号称“学剑四十年”,且常年在军中任职,还带过特种部队,率领部下深入到金国占领区侦查,多次出生入死。

而且参考奥运击剑比赛规则说:奥运会的击剑,强调的是突刺的速度。而这一条,恰是陆游的强项:一次随军宿营在南郑山林,半夜突然遇到猛虎,张牙舞爪的就扑过来,照很多动物学家说:遇到饿虎扑食,千万别想着躲和搏斗,跑跑不过打打不过,只能自求多福。

但陆游却不慌,淡定拔剑挺身一刺,电光火石间,只见老虎就已哀嚎一声,倒在血泊中。如此力量速度的完美拿捏,以陆游诗里的话说:至今传军中,尚愧壮士颜。

特别需要所的是:陆游演出这惊天场面时,已是四十八岁,要是换到二三十岁时,奥运会上的重剑花剑配剑比赛,他参加哪个,恐怕大家更只能争第二了。

王阳明:门下金牌天团,射箭

身为明朝一代圣贤大儒,王阳明影响后世深远的,除了其光辉学说,更有尚武精神:习武善战,以趋报国。

他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一代明朝读书人。门下的弟子,也涌现出不少武学大家。比如探花郎唐顺之,去戚继光军中授课,出手把戚家军扫倒一片。手把手帮戚继光完善了恐怖战法鸳鸯阵。独创的“阳湖拳”,至今是日本健身大爱,在日本有些地方,风靡程度可比广场舞。

又比如号称明朝武功最强的文状元罗洪先,不但弓马骑射样样精熟,也有一身搏击硬功夫。万历朝鲜战争中大杀四方的名将邓子龙,就是其得意弟子。

类似文武双全的弟子,在整个明朝中后期的心学门派里,可以说群星璀璨,倘若组团参加奥运会,金牌榜上极有竞争力。

而王阳明本人的武功,也是无可争议的强。他自幼体弱,但经过勤练武艺,弓马骑射都精熟。但要说最惊呆同时期人的武艺,当属射箭!

当时王阳明担任江西巡抚,刚平定宁王叛乱,却又遇上京军驻扎江西。这些在北方打过鞑靼的骄兵悍将,素来嚣张跋扈,成日寻衅滋事。王阳明却不含糊:不服?那就比比。

看起来瘦弱的王阳明,在校场上弯弓搭箭,迎着一群京军的噪杂起哄声,刷刷三箭中靶。现场立刻寂静无声,继而爆发震耳欲聋欢呼:全服了!

这事放在奥运赛场多重要:不止是中了满环,而且还是迎着满场噪音拿满环,如此抗干扰能力,奥运冠军没跑!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一位战功彪炳的“马上帝王”,但他在体育方面的天赋却鲜为人知,据历史记载,这位马上帝王的冰上功夫同样非凡。我国古代冰雪运动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在东北地区曾经发明了一种竹马滑冰,人踏在竹马上,手执一根曲棍,向前滑行,这是最早的一种滑冰的方式。在《隋书》里,记载了距今多年前,大兴安岭的“室韦人”曾经“骑木而行”滑雪,它是脚踏在两个滑板上,相当于现在的雪橇,进行滑雪。从宋明以后,冰上运动更为兴盛。据文献记载,明熹宗五年(年)正月初二,努尔哈赤在太子河上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冰上运动会,他进行的第一个项目是冰球,然后又进行花样滑冰表演。当时规定,凡是冠军获得者赏银二十两,亚军十两,这是在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冰上运动会。画家金昆、程志道曾把这个壮观场面作了一幅《冰嬉图》。从《冰嬉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表演有花样滑冰的金鸡独立、哪咤闹海等等。此外还有冰上杂技弄幡、爬竿等等,军事训练冰上射箭,冰上踢足球等等,这都是当时滑冰表演的各种项目,所以这个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清代的冰上运动比现在的花样滑冰还丰富得多。

在民间流行的滑冰活动则可分为三种:一是速度滑冰,当时已有锦标赛;二是花样滑冰,其技巧有“蜻蜓点水”、“流星赶月”等数十种;三是冰上杂技。此外,滑冰还和古代足球相结合,成为冰上蹴鞠,即冰球,作为朝廷习武活动,在民间也很流行。

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射击

清朝的皇帝,一直标榜世代尚武,拜各类戏说题材电视剧所赐,微服私访的康熙乾隆,各个一身逆天武功,十分吸引电视剧迷的眼球。

但要论哪位皇帝的武功,真正经受得住实战检验,当属旻宁,也就是道光皇帝。

由于在位三十年的内忧外患,还有一场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这位皇帝的历史形象,也是十分憋屈无助。但鲜为人知的是,登基前的旻宁,却是一位武力强悍的热血阿哥。

他有多强?除了武功好,最大绝活就是火枪射击。虽说清朝枪械技术落后,但宫廷贵族玩的枪械,却相对十分先进,工艺水平甚至接近欧洲军队同款。但只是特供贵族把玩打猎而已,旻宁,就是此中高手。

真正验证他射击水平的,就是嘉庆十八年(年)的天理教之乱。没错,就是那个周星星电影里和丐帮结下死仇,还把周星星打成残废的天理教,真个纠集了五十多个高手趁夜摸进皇宫,要杀了嘉庆皇帝。

如此意外突袭,整个皇宫都乱套,宫廷护军死了一片,还有护军统领撒丫子逃命。关键时刻旻宁冷静出手,抄起一支火枪站在宫墙下,月黑风高间啪啪两枪,当场击毙俩个天理教高手,才算稳住局面。射击水平之强,堪比王牌狙击手。

第二天夜里更惊险,趁着天降暴雨,天理教再度奇袭,刚爬到墙上,又被旻宁撞着。可这次抓瞎了,大雨中火枪不响咋办?旻宁照样不慌,伸手撕下衣服上几颗金纽扣,用弹弓一顿弹射,把袭击者当场打落墙下,终于彻底平定动乱。

这次精彩表现,加重了旻宁在嘉庆帝心里的印象分,促成他被定为嘉庆帝的继承人,可以说改变一生命运。

可参考下当时射击表现,再联想下中国第一位奥运冠军,成为运动员前的绰号,就知旻宁若参加奥运会,绝对夺冠大热门。

在中国古代的词汇中,并没有“体育”这个词。这个词是十九世纪从日本传入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体育,只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体育而已,现代体育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所讲的中国古代体育,从时间上来说,是指从体育活动的出现,到十八世纪末西方现代体育传入中国为止的这段时间;从内容上来说,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并发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它既包括华夏民族的传统体育形式,也包括民族交往历史过程中,周边民族或国家传入并发展起来的体育活动。而中国古代体育除了那些带有竞技特点的技巧娱乐性的活动形式外,还包括人们为了增强自身的体格和技能而实施的一些自我训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中国古代体育的一些形式和现代体育(主要指近代历史上从西方传入的现代体育)的一些形式有些相类,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体育之间还是有着不同的特征,如西方体育强调的多为竞技性,而中国古代体育注重的则是娱乐性和技巧性。同时,中国古代体育并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别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甚至拒绝仅仅用一些赛场上人为的量化指标,去判定人们的健康水准,特别是在人们为了身体某一部分过度发达而损害另一部分的健康成长时。总之,中国古代体育强调的是自家的切身体会,不需要别人去评判,无论老的少的、强的弱的,都可以身体力行。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古代体育反倒更接近体育的真精神。这种运动形式在中国古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清王致诚《乾隆射箭油画挂屏》(故宫博物院藏)

在中国古代体育活动中,最基础的运动形式就是脱胎于生产实践和军事战斗技能的射箭、“田径”、水上与冰雪运动以及御术和马术等。射箭,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据考古发现,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中,曾经出土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这是用石头磨制的箭头,绑在木杆上作为当时射箭的用具。从商周直到秦汉,随着青铜工具和铁器的出现,箭头的形制和质地也变得多样化了,同时射箭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如周代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中,射箭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以致形成了以竞赛为特色的礼仪形式——射礼,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射箭比赛了。当时的孔子、荀子以及墨子等等,都是射箭爱好者,而且也鼓励学生射箭。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经提倡“胡服骑射”,把少数民族的射箭技术引入内地,同内地传统的射箭结合起来,把射箭运动推向了一个高潮。汉代的射箭运动,不仅在实践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总结,仅《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射法,就包括《李将军射法》、《魏氏射法》等八种六十九篇之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射箭出现了专业的比赛。在《北史。魏诸宗室列传》里,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的北魏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园举行了一次射箭比赛,他把一个能容两升的酒杯,悬于百步之外,让十余人进行竞射,最后谁把这个酒杯射着了,谁就把这个酒杯据为己有,最终,一位叫王顺的人射中银杯,获得了胜利。这在当时叫“奖杯赛”。在中国体育史上,这可是最早的一次奖杯赛了。

五代武士习射图壁画(甘肃敦煌莫高窟第窟壁画)

唐代射箭活动得到了巨大发展。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在武举制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其中五项是射箭,包括长跺、马射、步射、平射和筒射。从唐代到宋代,射箭在民间更为普及。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当时的河北一带,民间组织的“弓箭社”就有六百多个,参加的人员有三万多,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运动员组织了。到了明清,由于满族入主中原,把少数民族的射箭活动也带入中原,射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开展。康熙61年(年),曾经将“木兰秋狝”定为恒制,把承德作为涉猎的一个重要场所,推动了整个射箭活动的开展。当时,由于射箭活动比较普及,加上清代中后期西方的火器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射箭逐渐地从军事领域演变为一种纯粹的射箭比赛项目。

田径,在中国古代也没有这个词,但是与田径有关的同义词,如跑的同义词“走”,投的同义词“掷”,跳的同义词“逾高”、“绝远”等等经常见之于文献当中。中国古代体育史上的许多动人故事,如“夸父逐日”、“逾高绝远”等等,都是反映当时“田径”运动的一些传说和故事。从战国一直到汉代,由于军事作战中的车战改成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因而士兵的走、跑成了部队的主要训练方式,具有长跑能力的人,就成为当时军队的重要人才。在汉画中常见的一类《车马出行图》中,往往有两个被称为“伍伯”的武士在飞驰的奔马前边跟马一起跑,由此而练就的长途奔袭能力,使得他们在传递信息或者重大战役当中,往往发挥马拉松的作用。从汉代开始,由于长跑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地发展成一种专业的比赛。元代曾出现了一种“贵由赤”的长跑比赛,“贵由赤”是蒙古语,就是快行者的意思。当时“贵由赤”比赛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元大都(今北京)和元上都(今内蒙古),距离里,赛跑是两个地点同时进行。大家知道,现代马拉松是年第一届奥运会上设立的,而年第四届奥运会时,最终确定为长度42.公里。元代的“贵由赤”比马拉松的距离长两倍多,而且时间上要早六百多年。所以说,中国古代“贵由赤”的长跑赛在体育史上比马拉松的意义还重大。除了跑,跳也是田径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六韬》、《吴子》等战国兵书中,都记载有这样一项内容:选择善投掷、善跳跃的士卒组成特殊兵种进行训练。这一训练方式,促进了田径运动中跑以及投掷、跳跃的发展。南北朝时期,民间曾经流行着一种跳跃运动,叫做“赌跳”,赌就是赌博的赌,赌跳就以跳高为胜,当时刘宋皇帝也鼓励大臣、军队进行跳高比赛,这对整个军队、民间跳跃比赛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投是田径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战国时期,秦军为了统一全国,曾经在部队当中提倡一种“投石超距”的训练方式,让士兵练习投、练习臂力,极大地增强了军队以及士兵的素质,提高了战斗能力。汉代以后直到唐代,军队对于有投掷技能者都是“具禄封进”,进行嘉奖。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投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方式,包括工具都有改进,像蒙古族使用的一种投掷用的“布鲁”,有多种投掷形式,如投远、投准等等。投的发展,对现代体育当中包括铁饼、标枪、铅球等等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弄潮游泳与跳水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转化出来的另一类体育活动形式。东周时候,南方各国都提倡水战、舟战,所以水上兵士训练成为一项重要内容。现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壶壁上就有一幅雕刻兵卒在水中进行游泳的画面,其中人与鱼共游的情景是非常有特点的,有的像自由泳,有的像蝶泳,整个画面给人以清新的感觉。秦汉南北朝以后,游泳活动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北方以及西北地区都非常流行游泳活动,敦煌莫高窟窟就有一幅很典型的壁画——《弄潮游泳图》,画面中四人游姿跟现在的游泳姿势基本一致。在南方,游泳主要集中在端午节举行,地点主要集中在钱塘江,而且规模很大,受到了众多民众的喜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益,曾经写过这样一首五言诗:“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朝有汛,嫁与弄潮儿”。就是说一个商人遗弃的妻子,竟然嫁给了一个在大海中弄潮游泳的好手。这说明弄潮游泳的健儿已经成为当时的“体育明星”,并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宋代的弄潮游泳还是以南方的浙江之潮为主。当时钱塘江之潮,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南宋词人辛弃疾,曾经把当时在南方弄潮游泳的壮观景象用一首诗来表达:“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旗惊飞,跳鱼直上,蹴踏浪花舞。”游泳健儿在水上活动的场景跃然于纸上。到了明清,游泳在全国各地已比较普及,在西藏的布达拉宫就绘有一幅当时游泳的画面,反映当时的人在水中游泳、跳水的情景,非常形象。

北魏弄潮游泳图壁画(甘肃敦煌莫高窟第窟壁画)

与游泳有关的活动形式还有跳水。跳水在古代也叫“扎猛子”,它主要是流行于民间。到隋唐时期,随着游泳技术的改进,跳水的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宋代曾经出现了一种叫做“水秋千”的跳水活动,就是在大海当中的船上竖两个很高的竹竿,竿上扎上秋千,当跳水者荡到跟秋千的横梁齐平的时候,突然一个跟斗从秋千上跳入水中。由于这种方式非常惊险,而且具有一定的高度,所以它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耐力和勇气。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种跳水毕竟是民间的一种活动,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现代西方跳水运动传入中国,竞技跳水运动才在我国缓慢地发展起来。古代冰雪运动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而且是北方的少数民族首先进行的。在当时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曾经发明了一种竹马滑冰,人踏在竹马上,手执一根曲棍,向前滑行,这是最早的一种滑冰方式。《隋书。北狄传》曾记载了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大兴安岭的“室韦人”“骑木而行”滑雪的情景,即脚踏在两个滑板上,相当于现在的雪橇,进行滑雪。从宋明以后,冰上运动更为兴盛。据文献记载,明熹宗五年(年)正月初二,东北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太子河上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冰上运动会,其中第一个项目是冰球,然后是花样滑冰表演。当时规定,凡是冠军获得者赏银二十两,亚军十两,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冰上运动会。清代,满族人把一些冰上活动带入内地,并规定每年从全国各地选拔近千名“善走冰”的人入宫,每年从冬至到三九,在太液池(现在的北海和中南海)进行训练和表演。当时的画家金昆、程志道曾把这个壮观场面绘制成了一幅《冰嬉图》。从《冰嬉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表演有花样滑冰的金鸡独立、哪咤闹海,杂技形式的弄幡、爬竿、冰上射箭、冰上踢足球等等。这都是当时滑冰表演的体育项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现在的花样滑冰还要丰富得多。在我国古代的驾驭技术中,包含了许多御车运动的技术因素。因为要使用车马,就必须掌握驾车驭马的本领。因此早在周代的六艺教育中,就有了专门教习驭马驾车的内容,出现了一项独特的体育活动——御术。据《周礼·地官·保氏》记载,早期的御术有“五驭”:一为“鸣和鸾”。指挂在马车轼木上的和铃与挂在衡木上的鸾铃,在驭手驾马行车之时,和铃与鸾铃发出轻快而有节奏的振荡声。铃声不乱,表明驾车马的步伐整齐轻快,说明驭手控马有方,驾术高明。二为“逐水曲”。指驭手驾车能适应复杂危险的地形。河流弯曲多变,驾车傍水流而行,路势屈曲,驭人要能得心应手地控驾车马,使之快速前进,而又不至于陷入水淖,这就必须具备高超的驾驭技术。三为“过君表”。培养驾驭手立身做人的品德。车滚马腾,飞奔驰骋,人之情性容易浮躁不端,丧失基本的礼节和品德,因此要以在国君面前通过的特殊礼仪培养驭手。四为“舞交衡”。交衡系指十字街口。驾车穿街过巷,车辆相汇,人流相交,车人相傍,穿梭前行,如入无人之境,但又不能横穿乱撞。五为“逐禽左”。这是第五种驾驭技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驭手驾车在田猎、征战中,要尽可能把猎兽鸟禽乃至步行奔走的敌人驱赶到车马的左方,好让车上的弓箭手开弓射物达到最佳角度,这是田猎和实战的需要。现代西方国家的贵族们,虽已有现代化的猎枪围猎,但仍要求骑手把野兽驱逼至马匹的左前方,进入最佳射击角度。这其实就是“逐禽左”的驾驭技术在当今马上活动的留存。秦汉时期,由于马车在社会上还起着较大的作用,因而驾驭之术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后来,随着骑术作用的逐渐扩大,马车的作用日渐消弱,御术也在魏晋以后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清金昆程至道福隆安《冰嬉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马术活动在中国古代主要包括赛马和马戏等。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的岩画中就发现了史前的赛马,在郑州出土的画像砖上,也发现有《赛马图》,这是很典型的描绘赛马的资料。除了赛马,马戏表演同样惊险绝伦。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壁画、漆画当中曾经留有下了无数著名艺术家对当时马戏的精妙刻画。如在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就有描绘大型百戏的一石刻图案,其中小孩表演的马戏形式,非常惊险,堪称中国古代技巧史上的绝技。到了明清,马术表演除了在民间流行,还成为军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清宫画家郎士宁曾经描绘了一幅反映清军进行马术训练的《马术图》,表现了清军在马术训练当中的各种动作、各种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以技击和保健为特色的武艺武术与养生活动这方面主要包括传统的武艺武术、角抵与相扑以及保健养生活动等。具有技击和健身特色的中华武术,突出表现在器械、徒手技击和器械演练方面。武术器械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如果追根溯源,大部分最初是从生产工具和军事兵器发展演化过来的。在中国古代,由生产工具、军事器械发展出来的武术器械,最终定型为这样几大类:钩击类器械,有戈、钩形器、戟、吴勾等等;击刺类器械,有矛、剑、铩、殳、枪、叉等等;劈砍类器械,有刀、斧、钺;砸击类器械,有棍棒头、鞭锤等等;卫体类器械,有护臂、护甲以及盾。器械的发展,促进了整个武术器械走向多元化。除了器械,徒手技击也是武术当中一项重要内容,《诗经·巧言》曾有这样的记载:“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说明当时徒手技击的拳术已经开始萌芽了。到了汉代,徒手技击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仅《汉书·艺文志》收录的就有《手搏》六篇,这是最早的有关徒手技击类的记述。从汉代一直到隋唐,整个徒手技击在民间比较普及,特别是在宗教寺院和其他宗教圣地,徒手技击的重要形式——拳术成为一种武术演练的重要内容。明清时期,拳术、拳法得以总结,像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就曾经记载了宋太祖的“三十二式长拳”。明代的拳术已经出现了内外家,内家以少林武术为代表,外家则以张三丰创立的武当武术为代表。到了清代,几大拳系已经逐渐形成了,当时文献记载的拳系有几十个,拳术套路有几百种。反映出徒手技击的拳术在清代已经非常普及了。

彩绘童子对棍图漆盘三国吴(安徽马鞍山出土)

除了徒手技击,器械演练也有很大发展。实际上,器械演练是随着武术器械的丰富和徒手技击的发展而出现的。到了秦汉,适应“近战决胜负”之需要,器械演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击剑、剑对钩镶、剑对戟等等,有单人训练,也有双人训练。反映出器械演练在民间有了广泛的普及。三国时期,这项活动更为盛行,三国吴朱然墓中曾经出土了一个漆盘,上面绘有两个小童进行对棍表演的画面,这就是当时棍术的器械演练形式。从宋元一直到明清,还出现了一个关于器械演练的统称——“十八般武艺”,其实“十八般武艺”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它只是一个器械演练的统称,可以是十八般,也可以更多。这个名称反映出中国古代的器械演练技术已经相当丰富。

摔跤在中国古代也是一类武艺形式。古代的摔跤基本上是沿着角力、角抵和相扑、摔跤这几个形式发展过来的。摔跤最早起源于古代“蚩尤戏”,“蚩尤戏”是为了纪念与黄帝逐鹿中原的蚩尤而流行于北方的一种民间竞技活动。东周时期,这种角抵戏比较普及,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中非常多见。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了一件铜牌,上面就有两人在竞技角抵的画面,这是比较典型的早期摔跤形式。汉代,由蚩尤戏发展过来的角抵的形式,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意义。当时有一出戏叫《东海黄公》,戏中黄公的父亲被老虎吃了,黄公为了报仇,跟老虎进行搏斗,就是角抵,当时跟老虎相斗的黄公是佩带道具的。它与蚩尤戏是一个体系发展下来的,而且有较高的表演因素和一定的文化内涵。后代戏剧当中的武打,与它们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而《东海黄公》可以说首开了中国武打戏的先河。角抵经过战国秦汉的发展,在晋代出现了另一个名称——相扑,它在整个宋辽金元时期的发展占主要地位。宋代出现了一部名为《角力记》的书,它是一个署名调露子的人编写的。书中把宋以前有关角抵的形式做了记录,可以说是我国体育史上最早的一部著作。宋金元时期相扑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式比赛的,就像打擂台。这种形式,如《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的“燕青智扑擎天柱”,其过程就是描写相扑正式比赛;另一种相扑,是表演的形式,在当时的东京和其他地方都有这种表演,而且表演的服装基本延续前代。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的两块金代砖雕,上面雕刻的画面就很典型地反映了两个力士在相扑前的一个瞬间,画面中的相扑者上身赤裸,下身光腿赤足,仅在腰间系一个兜裆。这一形式跟现在日本的相扑完全一样,也就是说相扑从中国晋代以后,通过文化交流传到日本,而日本把这个形式一直保留了下来。

战国角抵图铜牌饰(陕西长安客省庄出土)

相扑发展到明清出现了另一个名称——摔跤。明末清初有一个叫陈元贇的人,在抗清失败后曾经东渡日本,把中国的摔跤与中国的拳术进行糅合,在日本授徒传技。最后经过日本人士的辗转传播,发展成了现在的柔道。在清代的宫廷和民间,当时流行两种摔跤形式,一种是“官跤”,摔跤的人叫做“布库”,当时宫廷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善扑营”来管理,善扑营的布库分一二三等,每年按等级领取钱粮。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养心殿御前进行摔跤表演。少年康熙皇帝擒拿鳌拜,就有他所训练的一帮布库们的功劳。此外,在当时的军队中,摔跤也被作为一种练兵的方式,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名为《塞宴四事图》的绘画,其中描绘的四事之一就是摔跤,尽管画面极力宣染其中的艺术色彩,但也难以掩盖其中的一些竞技气氛;除了“官跤”,在民间还有一种叫“私跤”。当时在北京东四、西四、东单、西单、日坛、月坛、地安门等地方都有“跤窝子”,也就是老百姓的摔跤场所,每到有关节日、集会、休闲的时候,几对大汉就在跤窝子里摔跤。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盛行于华夏大地的中国古代体育是经过不同时期的流传融汇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从总体上勾画出中国体育文化形态的,是其各类活动形式在产生、发展和活动方式上所体现出的一系列特征。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环境并不利于带有强烈对抗与刺激色彩的竞技运动充分发展。因此,原始的朴素和谐的理想、中和融通的宽和精神,决定了中国古代体育的竞技性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那种带有强烈刺激性的形式,也就是说它更注重礼仪和实用性。同时,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体现在中国古代体育之中,便是诸多项目是以适应战争需要的练武强兵为目的的,如蹴鞠、马球、武艺武术、“田径”等,多与军事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与文娱活动融为一体是中国古代体育的又一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最初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的体育活动,其娱乐性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春秋战国以来,某些体育活动项目逐渐冲破“礼仪”的束缚,出现了娱乐化的趋势。许多富有技巧表演性、游戏性、趣味性和艺术观赏性的项目大量出现,而这一发展势头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华夏民族长期形成的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和谐共处、融合化一、贯通一体的理想及注重个人修身养性的务实精神,还导致了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达到祛病延年目的的活动——养生保健术的产生,被纳入古代体育之中,显示了中国古代体育的第三个特征。可以说,养生保健术在古代传统体育活动中,与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结合最为密切,是东方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数千年来,中华传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一直成为人们从事体育活动,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的指导思想。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异趣于古代西方体育的一个显著特色。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轨迹,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典型的东方体育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表明,当世界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混沌朦胧状态的时候,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体育已经从公元前五千年左右开始逐步向文明社会过渡,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而此时,以欧洲及地中海为代表的西方古代体育,才刚刚起步,经过公元前八至五世纪的发展,西方的体育才逐步形成。所以说,在早期还是东方体育占了主导的地位,并对世界体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东方典型代表的中国古代体育,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上,有的项目虽然在风行一时以后消失了,但许多充满生命力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却更像深深扎根在大地上的古树,尽管岁月给它刻上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轮,仍历尽沧桑而不衰,至今郁郁葱葱。可以说,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作为东方古代体育文化的代表,既是中华各民族体育文化汇集、融合的结晶,又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长春白癜风医院
长春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vhaiguig.com/agmz/4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