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体育记者转行后的自白我为什么劝同行赶

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

7月2日是国际体育记者日,中国新闻网邀请了诸多体育传媒业界的大咖前来探讨:自媒体时代,还需要体育记者吗?

受邀参与探讨的大咖包括知名体育经纪人、知名互联网大厂体育总监、知名报纸体育主编、知名体育自媒体创业者。他们均为体育记者转型,都是在体育传媒江湖里纵横多年的资深老兵。

大咖们的观点不可谓不权威,都说体育记者还是需要的。然而事实上需不需要,他们说了也不算,还是要看市场用脚投票的选择。

不信的话,您现在立刻就打开BOSS直聘、猎聘、拉勾招聘、智联招聘这些主流求职软件,输入体育记者(还有体育编辑)这4个字验证一下。您看看能搜出来几个体育记者岗位可供投递简历?又有几家新闻单位、互联网媒体在招聘呢?

日趋凋零的体育记者,和体育新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们需要知道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当下除了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少数央媒,还有部分地方 报、电视台还保留着少量专职报道竞技体育的记者外,社会面基本算是”清零”了。腾讯体育的记者们被裁员后,私营企业就只有氪体、懒熊体育几家体育营销创业公司,偶尔招聘报道体育产业的记者。

怕引发负面舆情,运动员不敢接受采访

有些专家认为,当今自媒体泛滥,写稿成本低,体育记者辛苦采访成稿,却被东拼西凑的自媒体”反噬”。也有专家认为,门户网站的出现迭代了报纸,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迭代了门户网站,是体育记者自己没跟上时代需求……

从结果看,这些观点都是对的。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体育运动员现在不喜欢接受媒体采访了,或者说只喜欢接受特定媒体的采访发声。

这是为什么呢?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媒体大环境造成了这一切。

过去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老百姓只有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获取信息。记者采访后写稿,经过编辑删改,最快第二天全国人民才知道,无论是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舆论发酵的速度没那么快。

而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简直是光速。人手一部手机,随便谁写个微博,拍个短视频发到网上,朋友圈一传播,分分钟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

明星运动员群体也是名人的一个子集,天生是公众焦点,具有强曝光属性。但特殊的地方在于,他们并不是自己开工作室的娱乐明星,而是承担为国争光任务,举国体制下的一份子,言谈举止都被上级管理,上级的上面还有上级。

现在,各行各业都被互联网支配,格外重视网络风评和舆情。而舆情走势在信息光速传播下,变得复杂而不可预料,运动员接受采访都很警觉,张嘴说话更是谨慎多了。

别看很多运动员争金夺银的时候内心很强大,一旦陷入”杀人于无形”的舆论漩涡,他们不排除比普通人的玻璃心更脆弱。

现在的体育明星只喜欢接受两类媒体采访:

一,体制内媒体的采访。以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为首的中央媒体,或者地方 报、电视台。此类媒体因为独特的身份,只要提出采访需求,体育明星基本无法拒绝。因此,现在绝大多数体育明星的采访也都被央媒垄断。冬奥会期间,同样是体制内媒体的中纪委新闻中心甚至打破了央媒的垄断,做出了很多冬奥明星独家专访,令人刮目相看。

二,已经形成商业化立项的采访,短视频,纪录片,写真拍摄。因为广告商的进入,会给予运动员劳务费或广告分成,自然对运动员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但无论是接受体制内媒体采访,还是商业化立项的采访,其成品也大多先经过记者编辑润色,后被主管领导、经纪人们层层把关过滤。体育在中国首先和 治挂钩,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何避开各种暗礁正确表述,就需要专人把关。所以运动员的表述愈发带有套路,愈发商业互吹,极少有运动员能敞开心扉谈论、回应关键问题,袒露内心真实想法。

除了上述官方媒体,剩余媒体则包括为数不多的都市报、网站,在没有商业化的前提下进行日常采访,就非常尴尬且艰难了。这类日常采访对于体育明星来说,既无法带来太多金钱上的好处,反而有可能因为运动员本人表达上的不严谨,报道的些许偏差引发负面舆论。

一旦运动员因为说了“不该说”、”不严谨”的话(嚣张的、服软的、无知的、有争议的言论都算上)被网友们无限放大上热搜,形成争议舆情、负面舆情,运动员和他的主管领导们都担待不起,轻者要对上进行解释,重者甚至会面临影响职业前途的问责。

所以,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路,运动员对此类日常采访大多礼貌谢绝,要么甩给记者几句毫无营养的片汤话……无论有没有泛滥的自媒体,体育记者日常采访,如果长期拿不到运动员的直接引语,也写不出很多有信息增量的稿件,流量还没有自媒体高,被老板开刀自在情理之中。

流量时代,运动员自己就是媒体发布器

曾经有一个互联网大厂的运营组长,讲了一个他极其感慨的事。全运会游泳比赛,奥运冠*汪顺夺冠后走过混合采访区接受记者提问。采访完毕后,汪顺被一个拍客叫住。

“能比个心吗?”拍客对汪顺喊。汪顺也算好说话,出于尊重照做了。#汪顺比心#很快就成为了热门话题。

此时此刻,那些专业体育记者们,甚至都还没听完录音写完稿。等他们写完了,相关报道也被埋没在了信息的汪洋大海里……

从传媒、传播的专业角度,究竟该怎么评判这件事呢?若从掀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yunguanjuna.com/agmz/11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