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无止限的训练、拿下金牌的唯一目标,抛去这些,那些以体育作为人生目标的选手们背后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7岁进入体校的全红婵、2岁半起便跟着做体操队教练的父亲去训练房玩耍的陈芋汐……成为冠*之前,没人知道他们吃过多少苦,走过多少看不到光明的黑暗之路。今年刚满32岁的苏炳添曾把突破十秒当做自己最大的愿望,运动员的百米速度是一点一点提高的,每提高0.01秒都是极大的突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时间内,苏炳添都感觉自己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他甚至会反复看比赛录像,陷入绝望,因为他知道自己无论如何调整,也只能把速度维持在10秒零几的水平。在国家队的每一个运动员,他们所能获得的成绩都不仅仅是99%的努力可以保证的,1%的天赋显得至关重要。
本期显微故事讲述了一群从小进入体校的年轻人,他们之中:
有的人最初因为文化课成绩不高,被迫进入体校,在这里体会到了坚持、努力背后所需要的付出的汗水,在认清现实后,及早退出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有的人在体校篮球专业,碰撞,脱臼,骨折,韧带拉伤甚至跟腱断裂已是家常便饭,可又担心自己离开体校后没有其他一技之长,不好在社会里找到合适的工作;
有的人和姐妹一起进入体校学体操,压韧带、各种姿势训练,依然让他们坚持自己的梦想,那些他们说,“不受伤的运动员才是天赋型选手,而我们只能不断勤奋”;
还有的人具备一定天赋,甚至一度拿到过广东省省级比赛游泳冠*并进入国家队,最终依然在高考阶段选择退役,考取大学,最终在企业工作、并年薪近百万。
回顾起自己的体育生涯,大部分人得出一个结论,不后悔,体育给予了他们比常人更坚韧的意志,而有这样的意志,“在现在这个社会,总不会过得太差”。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文
潜秋云、蜜斯桃、郭子睿
编辑
常新
体校选我时,我感觉自己即将登上NBA
“来了才知道,体育真的太苦了,只有30%的人最后留下来”
阿伟25岁
年至年就读于山西职业体学院篮球专业
我进入体校的原因很简单,没考上高中。
但我也知道当今社会没有文凭不行,于是亲戚建议我先去读体校。那是我们当地一所大学的大专部,专招省内各种体育特长生,3+2读完出来以后拿大专文凭。
虽然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机会渺茫,但大专也勉强拿到了跨入社会的敲门砖。
从小我活泼好玩,幼儿园还被诊断出多动症。注意力分散使我在课堂上每天神游,成绩自然也不理想。
我最喜欢的课程就是体育课,喜欢打篮球,喜欢看NBA。因为个头高长得也算凑活,初中时候我就有很多女孩子追。
运动场上女生们为我的尖叫,足以弥补我因学业不佳带来的低落。
没考上高中对父母的打击还挺大,可我知道自己根本不是读书的料,于是听从表哥的建议来到体校面试。
当时和我一同去的还有我的发小,我俩都选了心仪的篮球专业,但是人家只招十几个人,还需要经过层层考核筛查最后才能上。
我对篮球很上心,自认为球技也不差,但考核时还是很紧张,怕唯一的喜好也把我抛弃。考核项目有5组,运球、投篮、过人、三步上篮和团队协作。
除了最后一项我们几个应试者得一起配合与老队员对抗,其他都需要单独作业,当着几十个面试者和三个挑选教练展示球技、且比完当场就说分数,我手心冒了一层汗,希望自己能把握机会。
宣读入选名单的时候,我听到后卫一栏有我的名字,我都快哭了,而和我一起的发小却落选。
从小到大,因为成绩不好我几乎都没被认可过。能进体校,对我来说就像是NBA选中了一般兴奋。我甚至幻想,未来能向我最喜欢的保罗一样,走向职业化之路,打篮球联赛成为顶级巨星,享受万众瞩目的荣光。
不过好景不长,进入体校不到一年,我就梦碎了。
体校也需要上文化课。每天上午语数外 史地交错袭来,听得我头昏脑胀。
我们篮球班30个人,都是男生,除了少数热爱篮球的,大部分来这里的理由和我一样。我们基础都不行,老师讲课也根本不听,即便是最简单的东西老师讲半天还是答不上来。课上最常见的就是睡觉,因为前一天的训练太辛苦了。
下午就是主要的训练时光。虽然大家年纪不一样大、入校时间不一样、体能强度也不一样。但训练都差不多,耐力跑是每天的必须项目,7—8KM,最慢也要1.5小时,我总是排在长蛇阵的末尾。
有时候跑最后一名还需要罚俯卧撑,有一次差点把我做吐。
长跑之后还有技巧课、实战课、小组对抗课,晚上还要看教学视频。不得不承认,当兴趣成了专业,我也逐渐畏惧篮球。因为体校遵循着弱肉强食的规则,比不过就要被罚。
在一次和老队员的5:5比赛中,我们新队员输球了,被罚做60组折返跑和个俯卧撑。本来体力已经消耗殆尽,还需要这么大强度体罚,做到最后我累得头晕脑胀,浑身湿透都在颤抖,站都站不起来。
我不断后悔着,我为什么要来受这个苦,体育太苦了,真的太苦了。
这一切,我父母都不知道。他们还觉得我自从去了体校之后变得很乖了,因为每次回家我连出去和朋友玩儿的力气都没有,就老实待在家睡大觉。
即便如此,我们学校真正能出头的人还是很少,我从来没有听教练说过,我们的哪个师兄去打联赛了,哪个校友进了省队了,一个也没有。
篮球专业招得都是十几岁的大孩子,有些时候去食堂看见那些跆拳道、健美操专业不到十岁的弟弟妹妹们,我就感觉心疼。
从小练体育真的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我们班有个附近城中村的拆迁户孩子,也是来混日子的,因为受不了苦第二个星期就卷铺盖走人了。
连我们班主任说,读到最后,体校人还能留下来三分之一就算不错。
我自己也在读了一年之后放弃了,不是不快乐,而是根本看不到希望,而且通过训练来拿文凭也着实太苦了。
当时也正直部队招生,我跃跃欲试,报了最难进的空*并顺利通过了。
现在是我在部队的第五年,和大家一样,我最近也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