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伦敦奥运会男子吊环决赛,身为卫冕冠*的陈一冰,背包里早已备好了一面国旗,他胸有成竹地计划着——夺冠后如何庆祝。
决赛轮,陈一冰展示出了一套教科书级别的动作并稳稳地落在地上。“我都开始想采访词了”,陈一冰在接受网易体育的采访中回忆道。
陈一冰的对手,纳巴拉特-扎内蒂,在这个奥运周期内,无论预赛、决赛,都从未赢过他。最后一个上场的他,落地后往后动了一步,那一瞬间,陈一冰觉得自己稳了,打开背包,脑子里都是自己披着国旗庆祝的样子。
突然场馆内嘘声一片,陈一冰的对手开始起立飞奔,抬眼看去,原来对手比自己高了0.1分。
陈一冰的手顿住了,脑子一片空白,“国旗还要拿出来吗?”
毫厘的差距,让他错失金牌,遗憾夺银。
赛后,英国BBC力挺陈一冰:“他用金牌的动作,夺得了银牌。”
误判也好,失利也罢,一时间,争议声一片,有人为他惋惜,有人为他打抱不平。
但对29岁的陈一冰而言,阔别赛场的时刻已经到了。最后的赛场,虽不完美,但已竭尽所能。
功成名就,并不是人生的休止符,摘掉奥运冠*的标签,又是新的开始。
01
飞驰的前半生
陈一冰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年,他出生在天津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那一年,李宁首次赢下奥运金牌,身披荣光。中国男子体操队的两代“吊环王”,在这一年开始了神奇的缘分。你很难想象,后来在赛场上那么活跃的陈一冰,年幼时身体素质并不好,经常生病。为了强健体魄,5岁,陈一冰被父母送进了体操馆。10岁,他进入天津专业体操队,蹉跎六年,因为比赛成绩不佳,他一度陷入自卑,无数次想放弃体操。直到年,17岁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进入体操国家队——以替补身份。“艰苦磨炼”这类词语显得抽象,一个更让人直观感受他体操生涯之艰的细节是,他在国家队做了很多年的替补。陈一冰不一定是天赋型选手,但一定够努力。年,第一次站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时,他已经24岁,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并不算年轻。结果是一战成名——陈一冰站上了最高领奖台。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16.的高分,中国代表团在此届奥运会上的第36块金牌。他身披国旗站在冠*领奖台,耳畔国歌响起。24年后,这是中国男子体操队出现的第二位吊环冠*!那年的北京主场,中国代表团总共拿下48枚金牌,位居榜首,创下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激动的中国观众们每天期待着新的摘金时刻集锦。陈一冰形容,那天后,自己体会到了什么是“一夜成名”,多少有点膨胀。那时的陈一冰也曾想过赛后即退役,因为年纪和伤病,他本想在最辉煌的时刻为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完美句号。但彼时,体操男队的李小鹏、杨威等3位老将同时退役,体操队青*不接,作为资历最老的队员,陈一冰又一次临危受命,成为了国家男子体操队的队长。本可以画上的句号,被改成了逗号——他意识到,自己的背后还有团队和责任。从一人埋头苦练,到带领团队,身份的转变并没有改变陈一冰身上那种敢闯敢拼的劲。整顿行囊、继续前行,他依然是那个倔强的“吊环王”,咬牙、使劲、不放松。管理年轻队员,陈一冰没什么特别的经验,只有一条——以身作则、尽心尽力。“他们进馆,我要比他们更早,来管理他们所有的生活细节,小到统一的服装起居。”队员需要完成的训练量,陈一冰也从没偷过懒。年伦敦奥运会,又一个四年,中国体操男队圆满完成了团体夺金任务。虽然陈一冰自己在吊环项目和金牌失之交臂,但这块团体金牌,不负众望。02
标签背后,不被定义的可能
十多年的竞技体育生涯,问起陈一冰印象最深刻的比赛,他的回答都是自己失误那几次。“05年的东亚运动会,05年的全运会,09年的世锦赛,大部分都是我没比好。”
有不少遗憾,也有很多瞬间让他释怀。
"对手的认可、观众的认可,包括赛后的记者,都说一冰都很好。“
奥运选手的标签只能陪伴一程,褪去荣光,陈一冰开启了自己的下一重身份。
退役运动员只能去做教练吗?他觉得不是。
“一个体育人应该能做更多的事,不只是体操。”
退役第一年,他回到了天津体操中心做管理工作,但很快就退出体制——
这位“吊环王”,最终也走出了前辈李宁的路径,加入创业大潮。
他掉转方向,把目光放在大众体育上。
时值互联网创业大潮,他预感到时机来了,年,他创立自己的公司,通过互联网向大众推广体育训练课程。
选择大众体育教育,是看到这块的缺失。
他发现,很多学生的运动习惯都埋着隐性的危险,阻碍关节的成熟。
竞技体育或许少有人接触,但大众体育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最直观的,它关系到身体的健康成长。
但从高楼到平地,曾经的运动员要化身创业者,过程并不一帆风顺。
过去,陈一冰经历的是数十年封闭枯燥的体育训练,毫无社会经验和创业经历。
他选择放低姿态,从初学者的身份开始慢慢摸索。
面对学生,他只当自己是个体育老师。
“等他们长大了,也许能想到自己小学时被奥运冠*训练过”,这是陈一冰藏起来的小骄傲。
把自己几十年的运动经验传授出去,培养学生对运动的正确理解,是陈一冰最大的期望。
03
运动,即与世界对话
从奥运冠*到公司董事,身份标签在切换,但陈一冰心里始终有条主线:
用运动,和世界对话。
逐渐回归普通人生活的陈一冰,也遇到一些大家都会有的“幸福的烦恼”。
比如减肥。
三十岁以后,曾经的奥运冠*也不可避免面临“发福”这一难题。
在过去,严格的体育训练要求运动员控制饮食和体重。营养师、康复师的规划下,他的饮食非常枯燥,吃多少要拿秤来精准把握。
退役后,陈一冰第一个愿望就是和爸妈旅游,吃所有想吃的东西。
突然的放纵后,他整整胖了30斤。
作为体育教师,这样的身材实在没什么说服力,于是他又用了三个月时间,把多出来的脂肪减了回去。
大众普遍的身材焦虑,陈一冰也会有。
但他并不认同“白瘦幼审美”,也不觉得男生一定要追求高壮和肌肉。
他跟学生多次强调,不要把运动等同于好身材,也不要刻意追求好身材。
除了分享减重30斤的心得,他甚至还会在公众平台晒自己的家庭,撒一些“狗粮”。陈一冰和妻子单竞缇相识于英国,当时单竞缇是同声翻译,陪他一起度过了7天。
回国仅仅两个月,两人便领了证,很快,陈一冰投入到了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之中。
回忆起来,他说这是一段“特别的缘分”。
一见钟情,觉得对方就是自己心里的那个人,电光火石之间,爱情就变成了婚姻。
太太内心强大,女儿乖巧可爱,37岁,大风大浪之后,陈一冰说,太太和女儿是自己的踏实后盾。
大众眼中,陈一冰的名字可能和“吊环王”绑定;
奥运冠*这个身份,是他几十年为职业付出的回响;
而“第二名”的遗憾,让他更有勇气一往无前;
至于创业者的身份,则磨练了他的心态,带给他第二次巅峰;
后来,他又成为一位老师、一位丈夫、一位父亲,回归“普通人”的生活。
从光环上的吊环王,到眼前的陈一冰,用运动,他向世界开展了一场场不同主题的对话。
是他告诉世界,人生,从来不止有一种可能性。
本栏目由网易文创X小红书合力打造
上小红书,看更多界外专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