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我都是为了你好rdquo

还有不到一周,东京奥运会就要开幕了。看到中国代表团到达的新闻,让疫苗君突然想起了上个月孙杨的暴力抗检案重审了。

8年禁赛,减为4年3个月。

图源:新浪微博

这个曾经名冠一时的游泳冠*,似乎已经在我们大众眼中消失很长时间了。

消失在大众眼中的奥运冠*

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年9月4日。

当天,孙杨接到了国际兴奋剂检查管理公司(IDTM)飞检的通知。

只是当3名检测人员到达和孙杨约定的地点进行检测时,孙杨方认为检测人员没有相关资质和授权,因此拒绝接受进一步检查,并用锤子砸碎标本箱,取回已经密封的血样瓶。

事后因为此事,在国际体育仲裁法庭上,被告知8年禁赛。

图源:新浪微博

处罚之重,让人难以接受。

8年禁赛,毕竟对于一个年龄近30的游泳运动员来说,无异于宣告“你可以直接退役了”。

其实相比于“有没有使用违禁药品”,疫苗君觉得这个判罚,更多是基于他“对规则的无视”。

孙杨因为“无视规则”受罚,毕竟不是第一次。

年,孙杨开保时捷,在杭州跟一辆公交车相撞。

很快,他被交警查实是无证驾驶,拘留7天。

图源:网络

那时候孙杨22岁,是一个成年人,也是知名人士,却还是闹出如此让人无语的“黑历史”,成为中国第一个被拘留的奥运冠*。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一切,或许能从“孙杨的母亲——杨明”那找到答案。

她扮演了对儿子最无益的角色

母亲杨明,被大家所熟知的开始,大概就是在孙杨“暴力抗检”的听证会上。

庭审方写道:“她似乎对儿子起到最无益的作用”。

图源:新浪微博

为什么如此说?

杨妈妈出庭作证,面对法官的询问,全程答非所问。

比如主审官问“你儿子是否撕毁了他之前签字的检查单?”

杨妈妈只需回答“是”或者“否”就可以了。

但这个问题主审官问了四遍,杨妈妈都没有正面回答,甚至多次使用“我认为,我觉得,请让我说”等字样,避重就轻为孙杨伸冤。

一场庭审下来,很多人都说:尴尬得都能抠出一栋别墅了。

甚至,在庭审结束后,杨妈妈在朋友圈发了一篇长文,细数孙杨受过的委屈。

图源:新浪微博

其中最狠的是,曝光了国内体坛年的黑幕……

结果就是,国内官媒与孙杨个人进行了切割。

图源:检查日报

这一系列操作看下来,孙杨妈妈对于整件事而言,不但没有任何正面帮助,反而还帮了倒忙。

而且根据网友深扒,孙杨这些年的种种离奇表现:炒教练朱志根、和前女友在有私生子的情况下强制性分手、用国旗贴掉团队赞助商LOGO等等,其背后都有其母杨明的背影。

图源:新浪微博

就孙杨本人而言,对其母亲的教育不仅没有反感,反而是感恩的,他在某娱乐节目中说道:

像霍顿这种人呢,显然是缺乏妈妈的管教。

好好训练,霍顿盖伊,你们游得再快一点,就可以喝到我美味的洗脚水了!

图源:新浪微博

在某次回应耍大牌时,也说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

因此,网友们戏称其为“巨婴”。

从小到大,孙杨的母亲一直牢牢主导和控制了孙杨的人生,她的选择和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儿子的未来。

图源:新浪微博

然而还有很多家庭正在所面临同样的悲剧。

高控制欲的父母有多可怕?

曾经轰动全国的“药家鑫案”中,在药家鑫死后,其父药庆卫开过一个微博,写:“药家鑫的事情上,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

因为恐惧父母责罚,药家鑫没有选择报警、协商赔偿和积极处理,而是下车后对受害人补刀,致人死亡!

一念之差,失去了两条生命,和两个被恐惧搅碎的家庭。

药家鑫在庭审时说:“从小,我就特别压抑,经常想自杀,因为除了无休止练琴外,我看不到任何人生希望。我就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觉得别人都很快乐,我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意思。”

图源:网络

父母自认为对孩子付出了一切,相比同龄人在亲子关系层面做出了更大的努力,但孩子只会痛苦自己没有自由、没有对人生的选择权利。

或者干脆放弃、放弃挣扎、放弃思考,成为一个顺从所有父母安排,不会自己做决定,也不想自己承担后果的“巨婴”。

可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真的会开心吗?

爱孩子,七分就够

知乎上有一个帖子:

我父母是典型的“你怎么想不重要我也不关心,你只要按照我的想法做就好。”大学专业学的是计算机编程,这也是我的爱好。可毕业后,母亲却让我一门心思去考公务员,第一年没考上,还逼着我接着考……

后来离家找了份电脑维修的工作,可被父母知道后,他们闹到了公司让我辞职。我现在回到那个像牢笼的家,觉得无力反抗也无法反抗,每天被父母盯着看公务员考试书。

“为了孩子好”,其实是很多父母毁掉孩子的武器。

他们认为,自己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替孩子包办好一切,就可以为其省掉很多弯路。

殊不知,过度的控制包办,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人非草木,暂时被压抑的欲望,并不会就此消失。

压印久了,总有一天,会加倍释放出来。

同时,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

“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要相信,你的盲目自我牺牲很有可能会养出一个不懂得感恩和珍惜的孩子。

请记住,爱孩子,七分就够,剩下三分用来爱自己吧。

成长,是孩子的必经之路。

父母若是以爱孩子的名义完全取代孩子的经历和思考,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

▍图片:摄图网、新浪微博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yunguanjuna.com/aglx/93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