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十年岑传理传媒随奥运齐飞上

中医治疗白癜风费用 http://m.39.net/pf/bdfyy/

人物小传

我国第一位获得体育博士学位的体育记者。年洛杉矶奥运会CCTV首席记者,其作品《许海峰勇夺奥运会第一枚金牌,实现我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获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岑传理是年北京奥运会CCTV总指挥,全程参与奥运盛会报道。

从央视退休之后,岑传理依然活跃在奥运会以及世界杯文化舞台上。伦敦奥运会、索契冬奥会、里约奥运会和巴西世界杯上也能看到岑传理的身影。年平昌冬奥会上,岑传理任《中国文化嘉年华》组委会主席,成为平昌冬奥会火炬手之一。

岑传理

记者:作为央视的资深体育人,北京奥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难忘的瞬间是什么?为什么?

岑传理:北京奥运会是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全方位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北京奥运会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奥林匹克文化。

竞技体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资源,那个时候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怎样能取得金牌。我们国家年开始参加奥运会,大家都在猜测哪个项目能得首金。许海峰夺得第一枚金牌时,我国终于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年7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普拉多射击场,岑传理现场采访中国奥运会首金获得者许海峰。这篇电视报道《零的突破》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今天我们再看奥林匹克,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基本常识、奥林匹克运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对青少年一代影响深刻,不是为了金牌才参加和举办奥运会,更是为了让青少年感受奥林匹克文化。

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奥运,感受到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魅力呢?我认为最成功的活动是奥运火炬传递。

年开始,虽然我们都参加了冬季夏季奥运会,但青少年理解奥林匹克需要一个载体,那就是火炬传递。火炬传递是除了比赛和金牌之外影响最大,但大家对火炬还是比较生疏的。

年2月7日参加平昌冬奥会火炬传递。这是岑传理继年8月8日参加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之后,成为冬奥夏奥双料火炬手。

北京奥运会传播时间长多天,多个城市,5亿人观看。据说为了观看火炬传递,很多人夜里就在路两旁排队等候,火炬经过的时候,人群都沸腾了。这样把奥林匹克理想和这个中间的传媒工具——圣火连接起来。中央电视台承担着从雅典取火、国外火炬传递,到国内多个城市的传递,一直到火炬传到北京鸟巢、李宁点燃主火炬的传播工作。我作为央视报道火炬传递的总指挥,和奥组委的蒋效愚、张明等同志一起研究怎么通过火炬传递达到最佳的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效果:点燃激情,传递梦想。这个梦想,对现场的人来说,很幸运,总共小时都算上,当时在想着怎么通过屏幕能够让更多的青少年看到这一幕,所以我们年奥运会的时候全程转播。这影响非常大,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影响力已经超过在赛场看比赛。很多青少年在火炬传递时,就要上来看一看、摸一摸火炬,这一幕让我印象深刻。

有些老年人,从来没有进过奥林匹克赛场,就通过看电视知道奥运会,但是当火炬从我家门前走过的时候,那个情景令人难忘。当时央视就开了一个栏目,叫《火炬从我家门口走过》。

在三亚传递第一棒,我们就结下友谊,后来,在年举行的火炬传递一周年庆典活动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也来了。这些都让我印象深刻。

年平昌冬奥会,岑传理与 、孙英杰、刘秋宏一起参加火柜接力。

记者:结合您的经历,您认为北京奥运为我们留下的“遗产”是什么?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您认为奥运遗产给北京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

岑传理:物质的遗产,如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再有就是奥林匹克文化遗产。精神和文化层次的遗产更多。

岑传理认为,学习研究奥林匹克文化永无止境

顾拜旦曾说过:奥林匹克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话,没有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只会当一句口号来理解,但是举办过奥运会之后再来看这句话,就能真实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要靠精神力量来支持的,这种精神是一个国家的*。奥运给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拼搏向上、不屈服于困难等,这样的奥林匹克精神可以变为一生的精神财富。长达17天的比赛,各环节参与人员严格要求自己,不怕吃苦,为了举办一届出色的北京奥运会甘心奉献。为赛会服务的人员和参赛人员、看比赛的人员又不一样。近距离参与过奥林匹克赛事的很多人都在赛后投身于体育运动中去,把点燃激情变为燃烧激情。

年3月,岑传理在崇礼参加迎北京冬奥会滑雪挑战赛

比如在鸟巢隔壁的奥体中心国家击剑馆里,奥运结束后,报名的人爆满,就是因为仲满击剑夺冠了,充满骑士精神的奥运冠*仲满吸引众多青少年去学习击剑。

北京申办冬季奥运会,冰球俱乐部都满了,这些人的热情参与证明奥林匹克精神在我们国家传播得很广,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北京举办奥运会对我们国家来说,能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精神建设层面,能让更多人看到体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

年9月,在平昌的中国之家,岑传理会见平昌江原道知事崔文洵

记者:作为体育媒体人,您认为北京奥运对中国的体育传媒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岑传理:萨马兰奇说过,奥运会有两个战场,一个是奥林匹克的竞技战场,另一个就是奥林匹克媒体战场。各国媒体都把宣传奥运会作为扩大自己影响力的一个方式。在奥运的多年发展中,媒体这块是发展最快的,国际奥委会在这方面做出了突破。

岑传理认为,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贵在坚持

年第一届奥运会的时候,遇到财 危机,顾拜旦钱不够了。当时他就发行邮票,但是他是要把奥运会四年一届长久举办下去的,他就在想怎么扩大奥林匹克品牌价值的影响力。当时顾拜旦自己掏钱请了17个美国记者、欧洲记者来现场报道,那时主要是通讯。年,已经有电视,但那时只能直播,不能录下来。到了50、60年代,有电报了,电报可以传播文字信息了。

年,东京奥运会的时候,最大的改变是卫星转播,全世界人可以同步看电视直播。那时候,国际奥委会就认为这是一个商机,那时候,国际奥委会开始卖广告,开始收取各家电视台的转播费了。

到了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时候,彩色电视普及(当然,那时候中国还不普及),美国ABC电视台当时已经有了高清(p)电视。那时候,中国人这样看奥运——很多人围在大院里看一个9寸的黑白电视。

直到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彩色电视在中国已经普及。奥运时所有比赛项目都用高清录制,而且实现全球卫星转播,满足了各个国家不同层次观众的不同需要。

随后,国际奥委会规定了体育节目的受众人群。少儿节目是少儿看,夕阳节目老人看,但是体育节目谁看呢?后来我们给定了一个标准,体育节目要求7岁到70岁的人都能看懂。

媒体里面的电视,在奥运会期间是发展最快的。比如网球比赛时,网球上面的毛、网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都能看得很清楚;采用立体环绕声,如棒球打出去的声音、撞击铁杆的声音都能被听到。现在电视甚至有跟踪摄像机,比如某个球员打得好,可以给他加一个芯片,摄像机就自动跟着这个球员走。再加上各国的赛场转播员的解说,用高清电视看,可能比现场看更感人。以后看电视,不再是导演给你选择,而是你自己来决定要看什么。

奥运会的普及借助于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媒体人经历了这些科技带来传播方式的进步。现在网络普及了,一种更先进的传输工具。这10年,手机普及了,电视普及了,大家不用去现场就可以看奥运会。

此外,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媒体得到量和质的提升。从媒体这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奥运会是一个巨大的发动机,推动了体育、 治、经济、社会人文的高速发展。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奥运十年

岑传理:传媒随奥运齐飞(下)》

文/李梁燕图/夏波光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马照坤任宝兴

来自鸟巢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yunguanjuna.com/aglx/5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