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玉渊潭公园湖边小道旁有不少人围着湖慢跑,虽是下午,但气温也已经接近零摄氏度,凛冽的风沿着湖面吹来,我们打开录音笔试音,话筒里灌满“呜呜”的风声。我们有些奇怪,旁边就是敬一丹录节目的“老央视大楼”梅地亚中心,为什么这次采访她执意约在室外?正疑惑,看见远处穿着冰蓝色羽绒服的颀长身影健步走来,尽管戴着口罩看不清面容,但她远远认出了我们,明亮的声音先传了过来:“知道咱们为什么来这儿吗?”说着,敬一丹已经笑盈盈地出现在面前,抬手一指,说:“走!带你们去看看‘冬奥长廊’!”敬一丹在玉渊潭公园里的“冬奥长廊”前原来,因为毗邻央视演播厅,玉渊潭公园是敬一丹再熟悉不过的地方,这位虽已退休但仍活跃在电视节目中、被观众亲切称为“敬大姐”的知名主持人在“冬奥长廊”前,给我们介绍起了冬奥的历史和现状。“我前阵子还去崇礼滑雪了,感觉离冬奥很近了。”敬一丹指着壮观奇妙的滑雪场馆图片兴奋地分享她亲眼所见的变化:“前两年夏天我去过崇礼,当时奥运场馆还在修建,别人告诉我,这是火车站、那是颁奖台、再那边是运动员住的地方。我那时候就想,一定要下雪时再去一趟。现在,当年那些‘工地’都建成了漂亮的竞赛场,马上就要迎接运动员,开始真正的比赛了!”哈尔滨的冰雪记忆敬一丹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冰雪运动充满着她的童年,很多记忆都与冰雪相关。敬一丹记得儿时上学路上,大家都是打“出溜滑”去的:“你知道打‘出溜滑’什么意思吗?路上的雪半化开结了冰,小孩子在上面滑着走,越滑越长,滑出一个长长的小冰道,我们管那个叫‘出溜滑’——一个‘出溜滑’连着一个‘出溜滑’就到学校了。”到了冬天,学校会人工“浇冰场”,黑龙江冷,冰场结冰时间特别长,冬天体育课的内容就是滑冰。“当时一到冬天在操场浇冰场,直接灌水,有一种专门弄平整冰面的方式,再扫雪。可是我属于不太有运动天赋的孩子,看着冰就很害怕,不敢上去,所以滑得不太好。”那时拥有一双自己的冰鞋是非常奢侈的事,敬一丹就羡慕地看着弟弟们拿着冰鞋上冰场,自己在旁观战,敬一丹后来每次想到这就充满遗憾:“在小时候是最适合学滑冰的,如果当时自我鼓励一下,或者有人鼓励一下我,今天就能在这滑冰了。”敬一丹但是哈尔滨的冰雪氛围让敬一丹怀念:“我的小伙伴们都特别有冰雪运动的天赋,可能这种冰雪运动的环境,也成就了他们的天赋。我记得很多男同学都会打冰球,看冰雪运动的比赛都会成为热门话题,这就是哈尔滨特有的气氛。现在,很多冰雪运动员都是我们黑龙江人,说到他们我就很自豪。”第一次去现场遇夺冠敬一丹第一次去现场看冬奥比赛,就遇到了中国队王濛夺冠,这让她印象极为深刻。那是年都灵冬奥会,敬一丹和几位特别喜欢冰雪运动的朋友一起去了都灵。“我不知道那场比赛会发生什么,结果就在那天,我看到了王濛夺冠。”敬一丹告诉记者,“一开始我并不是很熟悉咱们的冰雪运动员,但是看台上很多中国人,一下这边起一面五星红旗,一下那边挥舞一面五星红旗。我到处能听到人们提到王濛的名字,说今天这里可能会产生奇迹,我们可能会拿金牌!”敬一丹觉得自己有幸目睹王濛夺冠时中国人在现场的欢呼雀跃,没想到北京冬奥开始前,又见到了王濛,跟她聊起那场比赛。“前段时间我采访了王濛,我跟她说,你知道吗,当时在观众席那么多面五星红旗里就有我!”敬一丹在都灵只是远远地看到过王濛,而这次采访是近距离面对面“唠嗑”,敬一丹发现:“她的性格怎么那么可爱,那么阳光灿烂!她不是没有经历过曲折,但是一直保持着阳光的态度,和她在一起特别受到感染。”前几日北京冬奥公园火炬接力现场,王濛作为目前中国获得冬奥会金牌最多的选手担任了第一棒火炬手。“我跟她聊天的时候,她谈到她妈妈,让我非常受触动。”说到这,敬一丹红了眼眶。她告诉记者,每到人生重要节点,王濛总会收到妈妈给她写的信,或是发的短信,满满的鼓励和支持,王濛还留着当年妈妈给她的那些信。“我看到她妈妈给她写的信,有种特别熟悉的感觉——一个智慧的母亲,在女儿的每个生命节点上都对她有一份鼓励。”王濛把她的奖杯都捐给了她的家乡七台河,放在一个展厅,敬一丹建议王濛将妈妈写的信也放展厅里,因为每一个奖杯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奥运是一种文明敬一丹的爱人也是哈尔滨人,两人中年接触滑雪后,敬一丹的丈夫因为特别喜欢滑雪,已经成了一个“滑雪发烧友”,一有时间就去滑雪,敬一丹有时也跟着丈夫去凑凑热闹。不过敬一丹一开始还是有些畏惧心理的——她特别害怕,觉得有点不能接受,后来试了试发现可以,在初级道徘徊了很久后勉强上了中级道。敬一丹滑雪照“其实我是个特别胆小的人,第一次上雪的时候就恐高,那种没有任何物体的保护,直接面对高速飞过世界的感觉有点恐惧。”敬一丹很享受滑雪场的气氛,每年也都会去崇礼的雪场滑一滑。但因为总体上雪的时间太少了,一直没太大进步。敬一丹的心态和大多数滑雪者不太一样:“不在于我自己滑得多好,我看着风景,看着别人滑,上了山顶后,尤其是林间,还是很有幸福感的。”这些年她看着雪场在变化,最开始人们的服装、雪板都是很初级的,但是一年一年在变化,现在大家的装备已经很专业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着时尚靓丽的衣服,在享受滑雪,“很养眼”。“我走过冬奥主题长廊的时候其实很感慨,这些场馆我去过很多次了,可能这次由于疫情等关系,现场没有那么多观众,但是我们通过直播镜头观看。”这次冬奥会除了精彩的赛事,还带给我们什么呢?敬一丹看来,冬奥会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大众可以从事冰雪运动的场地,以后我们就有更多选择,也更方便了。敬一丹告诉我们,奥运的另外一项遗产不仅仅是在项目上。“冬奥结束后,特别是残奥会结束后,我特别期待能够给社会留下一些奥运遗产。”敬一丹在年北京残奥会时专门做过一期关于无障碍设施如导盲犬等内容的节目,敬一丹说:“由于奥运会的推动,我们普通人受益了,也熟悉了。那么这些设施和人知能不能留下来呢?”敬一丹记得年北京残奥会时,导盲犬是和我们的运动员一起完成火炬传递的,“奥运会结束后,导盲犬能不能再存在?如果可以,我们就会有更多盲人走出家门,那是多么和谐的画面。”敬一丹希望,这次奥运之后又有一些新的举措让我们受益,并长期延续下去成为大家的习惯。奥运是一种文明,它一定会给我们留下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各项遗产,奥运不仅仅是那十几天的比赛,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冬奥问答问:听说您最近去崇礼滑雪了,还记得人生中第一次滑雪是什么感觉吗?答:我有一次滑下去之前就站在那,无论如何也不敢下去,我在想,怎么办呢?这时候在我旁边,有个残疾人运动员滑下去了,单腿,那一瞬间特别触动我,我就想,我为什么不能滑下去呢?我很自责。那个残疾人运动员给我一种启示,不仅仅是滑雪了,我特别想像他那样。那时候我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在冰雪运动面前是有巨大的挑战性的,但是你不自己真正站在山上往下滑,可能体会不到那种对自我的挑战。我有点胆怯了,人和人确实是不一样。直到今天我也仍然不敢滑得太高太快,但是能够享受到滑雪过程中的乐趣了。问:看新闻您与杨扬、王冰玉等冬奥冠军一起做过节目,您能聊聊对他们的印象吗?答:前不久我有机会和一些冰雪运动员做了一次直播宣传推广家乡的活动。这几位运动员是带着风进来的,我们聊了家乡的酸菜、红肠、冰雪,就是老乡见老乡,有时我一度都忘了他们在运动场上是如何驰骋拿到冠军的,就像我们在哈尔滨的大街上会遇到的小老乡一样,他们的性格都特别直爽,这种性格很东北,也很冰雪。我特别佩服杨扬的是,不仅在竞赛场上,她在国际奥委会是有影响力的运动员,在更大的舞台上是有作为的,是很给中国人争光的。问:北京冬奥会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