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我最喜欢的东京奥运冠*,真正的体育

从04年开始,零零散散地,我看过几届奥运会了,不同届的赛事有不同的记忆片段。比如雅典,我只记得刘翔冲向终点的张狂和阿根廷两个大球冠*,北京这届只记得开幕式以及不停刷新的金牌榜名单,等等……随着年岁的增长,一个人对竞技比赛的态度会有所改变的,比如我看这届东京奥运会就有了不同的视角。以往我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当然当时我也是小朋友),喜欢看金牌数,喜欢看各个大国之间在榜单上的角逐。如今我喜欢看运动员,喜欢看人背后的故事。这届特殊的奥运会给我太多印象深刻的时刻了。开幕式自不用说,众说纷纭,后来的比赛内容也是很多意外和刺激点。我记得伊藤美诚和水谷隼合作击败中国选手获得那枚几乎不可能的冠*;我记得中国女子自由泳接力队扛着莱德基的追赶惊险夺冠的场景;我脑中还闪回着两位跳高运动员共享金牌深情相拥的画面。最近我又看到了一个被称之为“孤狼”的故事。

奥林匹克故事

故事主人公是奥地利的公路自行车选手安娜·基森霍费尔,她在女子公路自行车赛事中爆冷夺冠,成就了属于一个个体的神话。她的这次夺冠被CNN称之为“奥运史上最令人惊奇的事件之一”。图中下方举手者即为荷兰选手范·弗勒滕当时基森霍费尔冲破终点夺冠时,她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个结果,身后落后75秒的第二名荷兰选手甚至没注意到前面有人提前冲线,还以为自己夺得冠*举手庆祝,事后羞愧不已。基森霍费尔夺冠后躺地上仰天痛哭,然后只是一个人在那傻乐,甚至媒体记者也没怎么注意这个不知名的冠*,任由她在赛场徘徊消化这个意外的惊喜。基森霍费尔任教学校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很多地方都报道过基森霍费尔的学术背景,在此就不赘言了。作为一个业余的自行车爱好者,在没有团队支撑和没有队友配合的情况下夺金,在奥运会这样专业的赛场上确实让人意外。但是安娜的每一个关口都是她平时苦练和经过科学计算的结果。来到日本之前,安娜就针对东京的高温制定训练计划,来到东京后熟悉赛道,科学安排自己的比赛节奏。在大家都保持团队作战的时候,安娜自信地冲了出去,此后一直保持独自领跑的节奏,而且在比赛末段加速冲刺,造成了对手不知道有人领先的局面。虽然比赛后接受采访安娜说自己没有计划,只是跟随感觉走。但是想想也知道,这只是她一时激动的言语。据说她赛前对什么时间完成多长里程、何时接受补给在哪里进行冲刺等都进行了计算,她的攻势战术也收到了成效。说安娜业余,也不完全准确,毕竟她多年来一直坚持自行车运动,也曾加入过一些专业的车队。但是她的主业是在大学做讲师,学历是数学博士,这是真实的。安娜·基森霍费尔Ins截图安娜一开始从事的是铁人三项运动,自从一次受伤不适合长跑后,就改为骑车。安娜是真的热爱骑车,在她的ins主页上,晒的照片都是她骑车的场景,或者自己一个人在田野间山腰上蹬车,要么是和之前车队的队友一起。在奥运会之前,安娜取得了一些成绩,都是国内的比赛冠*,在国际上没什么人知道她的名字。她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只是进入奥运会而已,如果能取得前15名的成绩会更好。在安娜赛前一段时间的社交网络中,她提到自己状态很好,要感谢支持自己的人,在不顺的时候给自己动力;也感谢质疑自己的人,让她有动力去证明质疑都是错的。这个时候她斗志满满,也许这时候已经在暗示了一个好结果了。

奥林匹克记忆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银牌获得者范·弗勒滕。不要小看这位选手,基森霍费尔夺得的是女子自行车公路赛,而三天后的女子自行车计时赛冠*正是39岁的范·弗勒滕,她在输掉公路赛后没有气馁,终于夺冠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弗勒滕ins晒出的一金一银奥运奖牌值得钦佩的是,弗勒滕本来在16年的里约奥运会就有机会拿到金牌,可惜当时在一路领先的情况下遭遇重伤,经历了艰难的恢复才回到赛场,随后她接连拿下几个世界冠*宣告复出,直到参加本届奥运会。跟基森霍费尔相似的是,这位选手也是位学霸,她是瓦赫宁根大学流行病学硕士学位获得者。这些运动员,无疑都贡献了奥运会中真正体现体育精神的表现,很多时候,孤*奋战、意外爆冷,甚至业余逆袭,都比理所当然夺冠要让人觉得惊喜。当然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最爱,欢迎留言交流。而如今,基森霍费尔在自己的社交媒体里增加了奥运冠*这项介绍,她期待在下学期回到学校后向自己的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把自己对运动的坚持和理解传递给更年轻的人。参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yunguanjuna.com/agjl/96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