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被选中,14岁拿奥运冠*,一句话让世

我们绝不能否认天赋的重要性。但是,自身的勤奋努力、来自身边人的鼓励、支持、帮助和成全等等,同样重要。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帮助。

--湖录说

这两天,全网被一个名字刷屏,那就是:全红婵。

年在广东湛江出生的小姑娘,今年刚满14岁,

7岁被选入跳水队,11岁进入广东省跳水队,

13岁入选国家队,

进入国家队不到一年时间,

她就凭实力站到了奥运赛场,

作为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选手,

次入水,3次满分,奥运赛场上史无前例的成绩!

电视解说直播过程中,接连用“天赋异禀”“奇才”等词形容她。

毫无悬念夺冠后,全网直呼:

她就是“标准答案”。

全红婵时代到了!

就在全网疯狂夸赞这个00后小姑娘的时候,

全红婵省队教练何威仪的一句话将天才拉回人间。

他没有否认天赋在其中的强大作用。

只是带着对爱徒的疼惜说:

“希望媒体不要过于强调她的天赋。

她是跳水队同龄人中最刻苦的那一个。

每天都要练习多跳。

每次训练都全力以赴。”

跳意味着什么?

央视记者杨烁曾这样解释:

“跳水如撞墙,视网膜脱落、腰椎间盘突出很常见,

手脚肩膀也都极易受伤,

奥运冠*施廷懋更是每届大赛前吃止痛药出战。”

这样的描述,听着都疼!

何况一天要重复几百次?!

那是多么惊人的努力跟付出!

比赛结束后,全红婵接受记者采访:

“我还没去过游乐园,动物园……”

“奥运结束想去抓娃娃。”

“现在我特想吃辣条。”

“我的妈妈生病了,我不知道她得了什么病,

我只想赚钱给她治病,因为家里需要很多钱才能治好她的病……”

这分明是一个乖巧到让人心疼的孩子呀!

对于出身寒门的全红婵来说,

懂事是她唯一的选择;

奋斗是最靠谱的路。

这世上哪里有平白无故的横空出世,

再优质的宝石,

也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拥有夺目的光彩;

天赋再好的孩子,

也要经过汗水和泪水的洗礼,

才能够换来质的飞跃。

时间从不偏袒,

亦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拼搏的人。

所以,真的不要过度神化这个14岁的新晋跳水冠*!

当我们过于强调天才,

其实就否认了她和她身后的团队呕心沥血的付出,

同时也把她的成功变成了玄学。

何止全红婵呢?

每一个走向冠*奖台的运动员,

无不是天赋加努力加一群人的默默付出才能培养出来的。

总是有赢也有输;

总是有高光时刻也会有失误。

总是有血有泪并且一定有那么一段漫长的、且充满煎熬的历程。

读完下面这些小故事,

你或许会意识到,

连天赋惊人的奥运冠*,

为了成长都要得到这么多的帮助、支持和历炼才行,

何况我们的孩子呀……

她是我们的举重冠*李雯雯,今年刚刚21岁。

8月2日的东京,她以碾压的姿势,

漂亮地赢得女子举重87公斤以上级奥运冠*!

看到她比心,心里忍不住升起特别温柔的感觉。

而在看过纪录片《逐梦东京》后,

我似乎明白了她身上那凶猛又温柔的气质,

到底来自何处。

下面是她和教练张国 的对话:

张国 :“咱们要不起一把公斤?”

李雯雯:“那行吧,起一把。”

成功后,张国 又试着引导:

“要不18也试一下?”

李雯雯:“那就试一下。”

再次成功后,李雯雯懵了:

“我怎么就举起来了?”

张国 :“你想想怎么起的,是不是慢慢哄着起的。”

非常有趣的对话!

一个好的教练,

太知道运动员的苦和不容易,

他们会给运动员很多的爱、信任、支持和鼓励,

绝对不会居高临下:“你必须要……”,

更不会蛮横指责:“别人都能,你为什么不能?”

而是会根据他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

为他们设定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

一步步引领他们走向一次次的胜利。

张教练对记者说:

“雯雯你就得哄着她,就像逗小孩一样要鼓励。”

这样的话,怎么听怎么有爱!

奥运冠*都需要这样的鼓励,

何况我们的孩子?

跟苏神合影的这位美国大爷,名叫兰迪·亨廷顿。

他是名将苏炳添的主管教练。

早在年,

苏炳添陷入运动生涯低谷期,

一度想要退役的时候,

他遇到了兰迪。

此后,苏炳添放弃了以往一味用力训练的策略,

改为从技术细节上抠自己的每一个跑步动作。

正是在兰迪的有效训练方法指导下,苏炳添走出低谷,最终实现了自我的巨大突破。

年,兰迪就信心满满地表示:

“苏炳添能跑9秒8,他有这个实力!”

时间来到年8月1日,苏炳添9秒83跑进决赛,

一跑封神!

并在决赛中排名第六,创造历史!

全国上下为之沸腾!

赛后,兰迪在为苏炳添感到骄傲的同时,

又不无自责地开始复盘比赛,

从战术上找原因。

作为一个专业的、有担当的教练,

兰迪无疑从战略战术上给到了苏炳添极大的帮助。当运动员自我怀疑时,教练的信任和鼓励是巨大的安慰。当运动员陷入迷茫时,教练的指引和帮助更是可贵。一次次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的提升,或许就是老将苏炳添在32岁的年纪,还能够来到东京奥运,并一战封神的原因吧!育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孩子负责认真学,老师负责认真教,家长负责帮孩子建立起好的习惯、寻找好的方法,就像运动员就负责努力训练,而教练则负责帮运动员找到合理的训练技巧,恰当调整训练方法。大家各司其职,共同配合,结果才能事半功倍。连顶级运动员都离不开方法上的指引,和一次次进步的激励,何况我们的孩子呢?这是贾一凡(图左)。她和陈清晨(右)东京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决赛中摘得银牌。在国羽不被看好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远超预期!不仅如此。比赛结束后人们还发现,24岁的贾一凡表面上是一位羽毛球女将,日常生活中却是个宝藏女孩。她喜欢搜集各种小猪玩偶。喜欢篮球、攀岩、钢琴、绘画。贾一凡在攀岩贾一凡展示钢琴她心中甚至还有一个女团梦,有时间就会拉着队友跟着视频学。这样有趣的女孩,有一双智慧父母。在羽毛球上,父母从不施压,只告诉女儿:“打羽毛球不是唯一的选择,人生也不止一种选择。”他们只为她提供必要的支持,剩下的,都交给女儿自己去做决定。这样的教育态度下,贾一凡从不会过分患得患失,她的心态总是很稳,赛场上有颗大心脏。心理学专家曾奇峰这样说:“教育就是留白的艺术。做父母最难的,不是为孩子做什么,而是忍住不为孩子做什么。”父母做的少了,孩子的机会就多了。只有当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时,孩子们的人生路,才走得足够坚定,又足够酣畅淋漓。说到底,留白和自由选择的快乐,强大如贾一凡都需要,我们的孩子又何尝不需要?年,被伤病折磨的马龙被媒体问:是什么让你28岁了,还站在赛场上?马龙说:首先是因为喜欢吧。年,也曾有人问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莱德曼:科研那么苦,收入又少,一辈子可能也熬不出来,那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去做呢?莱德曼答:因为获得新知的喜悦是别的东西无法比拟的。针对运动员们和科学家们的选择,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解释过:人其实不是理性的动物。有奖励,感到愉悦的刺激,人的大脑才会更倾向于朝着那个方向持续做决策。也就是说,当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有人付钱给你做,求着你做,你做得好还能收获强烈的满足感、自信心以及鲜花、掌声……谁不乐意做呢?这,可能就是科学家以及奥运冠*们不怕吃苦、甚至“乐在其中”的原因吧!还是邓亚萍说的好:很多人觉得我能吃苦,可是我觉得我并没有那么苦。作为父母,我们能够为孩子做的,或许也就是帮他们积累“没那么苦”甚至还有点“愉快”的感觉吧!如果你看重孩子的学习,请试着帮孩子多积累“对学习的愉悦感”。如果你看重孩子此生的快乐,那么请试着帮孩子多积累“对生活的愉悦感”。请一定记住,我们的大脑并不是理性的大脑。对孩子吼一万遍“你应该、你最好、你必须、你怎么不……”,不如牵着孩子的手,温柔地带他体验一次:“原来我可以,原来苦完了,这么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yunguanjuna.com/agjl/93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