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白癜风的辩证论治 http://pf.39.net/xwdt/150707/4651572.html
作者:第六元素M;转自:五道口的颜学姐
一
伟大的作家,就是他写的文字在生活中经常重现。
郑渊洁可以算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我不知道郑渊洁本人有没有想到,自己这段文字竟然是真的:
体校校长一到学校就召集全校老师开会,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有强烈的*使神差的感觉。
体校有田径班、篮球班、足球班、武术班、棋类班、游泳班、跳水班……
“今天开会,是要宣布一项新决定。”校长说,“让田径班的学生改学跳水,让武术班的学生改学棋类,让游泳班的学生改学武术,让跳水班的学生改学足球……”
教练们大眼瞪小眼。“校长,咱们分班可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分的,要是让田径班的去改练跳水,非拍死几个不可。”田径班教练反对。
“我那武术班的学生有的连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都分不清,让他们改学下棋,不是误人子弟嘛?”武术班教练说。
“正因为他们不懂下棋,才让他们去学,以此培养他们的奋斗精神,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校长的口气十分坚定,“就这么定了,现在你们去执行吧。”
教练们面面相觑。武术班教练在心里已经将校长来了十几遍大背跨了。
跳水班的学员在足球场上老做空中转体动作,气得足球教练昏了头骂自己的祖宗。
田径班的学员爬上十米跳台后全身哆嗦,一个个被教练强行从跳台上推下,当场因肺部呛水被急救车送走两名。
武术班的学员下棋愁眉苦脸,后来双方干脆直接动手厮杀,还把劝架的棋类班教练打得鼻青脸肿。
最逗的要数游泳班学员改练武术,蛙拳仰拳自由拳蝶拳从此诞生武坛,乐得贝塔守着荧光屏笑得死去活来。
培养人才的最好方法是扬长避短。扼杀人才的最好方法是取长补短。
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没资格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
二
这荒诞的情节真的发生了。
全国游泳冠*赛,几位预选赛第一,不能参加决赛。
包括傅园慧,打破全国纪录的余贺新,打破亚洲纪录的王简嘉禾……
原因是,她们跑步不行。
全国击剑冠*赛,两位世界冠*击败对手。16进8时,不比击剑,比跳绳。两位世界冠*,跳绳不如别人,被淘汰。
中国百米飞人苏炳添,因为米跑不如别人,无缘决赛。
中国女子铅球名将,伦敦天津世锦赛女子铅球冠*得主,因为体测放弃比赛。
你要参加象棋比赛,可以,先去跑米和立定跳远。
事情披露之后,全民开始疯狂吐槽。比奥运夺冠更难的,是体测。你游泳再好,也得不了冠*,因为你跑步不够快。……
有人甚至给体育总局寄智商测试题。
人民日报也发表评论,批评这种做法。
三
我的教授朋友圈里也是对这件事议论纷纷,觉得很荒唐,也很好笑。有位老师对我说,我应该写篇文章聊聊这事。
我一下子很慌乱,说我不知道怎么写。因为觉得这事又荒唐,又可怕,而且不敢多想,因为生活中比比皆是。
在体育局的笑话之前,全民群嘲的是教育部门的笑话。中国一群大学通过专家组的评议,宣称自己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了。
在年9月,全国人民觉得非常可笑,世界一流大学竟然是中国院士、大学校长和教育部领导们一起评出来的。即便你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也不可能用这种方式来宣告啊。
但是,诸位,这件事没被爆出来之前,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去看看各个学校的双一流建设目标。多少大学都宣称年,也就是花5年时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年,达到顶尖世界一流大学。
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可以跟造个大楼一样,有确定工期的。
这些方案都是中国最顶级的教育专家写出来的。他们写的时候觉得荒唐吗?
就像体育总局的规范是体育专家拟定的,他们拟的时候觉得荒唐吗?
从上到下,人人都非常认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达到这些条件。
四
再说说教育部的事情。
曾经之前以论文为最重指标,一开始并不是所有的老师和学校,赞成用论文来衡量学校和老师的工作,但所有指挥棒全部指向论文的时候,所有学校和老师只能听从。
于是,中国成了论文大国,也是论文造假大国。一些脱离实际的专业大量发展,一些偏重工程实践的学科被忽视,一切就是为了刷论文。
好了,大家发现刷论文的危害了,开始破“四唯”,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这应该是好事。
前几天,科技部又下一个文件,不允许财 费用用以奖励论文发表。一经查实,对相关学校进行处理。
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还有,教育部不让学生有家庭作业,于是课外班、培训机构蓬勃发展,学生负担没有减轻。
教育部说,我们要减轻学生负担,不许学奥数,降低学科难度,要增加体育、艺术、实践等课程,也需要考试。教育部觉得学艺术等等,不是负担。
教育部说,原先的文理分科让知识割裂,文科专业的人缺乏理科知识,理科专业的人缺乏文科知识,我们不分文理,要自由选科。结果,大家尽量避开难学课程,文理并没有融合。
教育部人按道理应该是国内最有知识的一群人了,民众敢给他们寄智商测试本吗?
他们上岗要不要先做套高考试卷?或者先考一套基本逻辑题?省的闹这些笑话?
五
大家先别忙着笑话教育部。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是这个消息。
北京拟出台规范:同一街区店铺招牌不宜采取统一样式。
大家看了这个新闻是什么感觉?
在年,全国如火如荼,北京也不例外,摘招牌,搞成了千店一面。这个大家应该记忆犹新吧?当时舆论多么强烈!多少人力物力!但还是大力推进了。
郭德纲曾经写相声嘲笑,一个人对火箭专家说,火箭燃料要用煤,最好是精选煤,水洗煤还不行。如果火箭专家对这人看一眼,就算火箭专家输。
郭德纲没想到,这人是领导。火箭专家不仅要听,还要做。
所以,体育局的笑话,我估计还会有。
防失联,请加,谢谢!
从约束看世界
即便是夏日,读《南渡北归》仍觉寒冷,心如滴血···不错,这是广告,但却是良心广告。
听说很多人都梦想过自己做广告代言的那一天——不管你想没想过,反正我是想过。
我是这样想的:我推荐的东西,一定要自己试过,我觉得好才推荐。
毫无疑问,这种想法就像“假如我当了领导”、“假如我当了明星”、“假如我当了富翁”一样,通常属于白想。
但是没想到,折腾半生,猝不及防地,真地有人找我做广告了。
我是不是应该说:“一直以来找我的人很多,我都推了,直到……”
但事实上我想说,我很鸡冻。
这鸡冻的原因,至少是原因之一,是我终于有了不忘初心的机会。自从这个号召发表以来,我一直就想响应,但我的初心里简直没什么好东西,我巴不得忘掉它们。所以我一直认为,可以“不忘初心”,这是个国家级的待遇。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听着,我以我已逝的青春的名义宣布:不管以后还有没有人找我打广告,我推荐的,一定是我觉得好的。
关于我要推荐的这本《南渡北归》,
点击下单文案底部购买此书,货到付款!
即便是夏日,夜读《南渡北归》,依然让我从心里感到寒意。窗外吹进的是丝丝热风,心里涌出的却是冰冰的寒凉,没有一点温热的感觉。
《南渡北归》,讲的正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分野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决策,及其走上不同的道路之后,各自命运的遭遇和剧变。《南渡北归》,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系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
年,国民 *队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划江而治的幻想彻底破灭,中国开始建立新的 治格局。
这一年,毛给中国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画了一条深刻的分界线。
这一年,有些知识分子留在了大陆,有些知识分子去了台湾;之后,又有很多知识分子响应 的号召,自世界各地回国建设新中国,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坚守国外的阵地。
回望历史,有时如梦一般,真实与假设难辨真伪,清晰与模糊交替出现。
年7月,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巫宁坤接到国内急电,请他回国到燕京大任教,他随即中断学业回国。当时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助理研究员和讲师的李 道前往送行。巫宁坤突然问李 道:你为何不回国工作?“李笑着说:我不太适合
此后的年,巫宁坤被打成右派,受尽迫害。同一年,李 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28年后,二人再度相会。此时,李 道是中国 要迎接的贵宾,巫宁坤是刚从牛棚放出来内部控制的“牛*蛇神”。当时,巫宁坤正回京办理“右派改正”手续,偶然从报纸上看到“爱国美籍华裔科学家李 道博士”从美国回来讲学的消息,便跑到北京饭店国宾馆看望老同学。相见匆匆数言,临别时,巫宁坤忽发奇想,如果当年是他送李 道回国任教,结果会怎样呢?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只能总结。
为了对民国及年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我们选择一些具体的人和事,更能把历史的真实面目看得更加清楚。
——吴晗与胡适:师生的殊途——
吴晗是著名的明史专家。年11月底,时为清华教授,秘密潜入解放区等待出任高官的吴晗,派人找到胡适,让胡适留下,不要跟着国民 乱跑找死。当时这边许诺,让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兼任北京图书馆馆长。胡适斩钉截铁地给来人以著名的三句话拒绝了,哪三句著名的话呢?这里不说了,大家可以自行查证。
胡适南行之后,曾多次对人说,吴晗可惜,走错了路。他这样说,是因为吴晗曾经是他的得意弟子,他不愿看着吴晗从此走上不归路。吴晗随后以接收大员的身份,掌控了北大、清华。意气风发时,越发认为胡适是典型的狗坐轿子,不识抬举,是真正的“走错了路”。
师生都认为对方走错了路,其实,没有谁对谁错,每条路都有他的不确定性,特定的年代也有特定年代的局限和历史环境,本文不以当时的事例映射当下,毕竟时代在进步,国家在发展,只想以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来警醒后人,对社会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年底,胡适离京南行后,受蒋委托,以私人身份赴美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一做,就是10年。蒋 权逃离大陆后,胡适在美自谋生路。这么大一个知识分子,与其他人一样,填表求职,买米买面,其间苦痛,不足为外人道也。
年,蒋介石亲请胡适回台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离美赴台。
年,当吴晗在北京副市长任上时,胡适在台北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一时,台湾大恸,蒋介石为之亲挽: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只会打麻将的小脚太太江冬秀看着如此壮观浩瀚,涌动不息的人潮,对长子胡祖望说:祖望啊,做人做到你爸爸这份上,不容易啊。
台湾人所以会对胡适先生有这样的情怀,是因为49年前后,当时所有重要的知识分子要么就留在大陆,要么就流亡海外。傅斯年主持台湾大学时,连教师都招不够,还是用从大陆史语所跟过来的研究员们当教授才解决了当时的困难。所以,以胡适当时的地位,在台湾非常困难的时候,愿意回台湾担任这个职务,主持中央研究院,台湾的老百姓从心里觉得胡先生是认同我们的,来支持我们的,对他非常感激。那种感激之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
吴晗有一个革命的老婆叫袁震,袁是中共早期 员,是一个思想极激进,身体极虚弱的女人。吴和袁是姐弟恋,吴对袁的爱情,确实纯之又纯,因为袁震身体的缘故,据说连夫妻生活都是没有的。这样的爱情感动了当时的许多人。
在西南联大教书时,正处于八年抗战最艰苦的时段。作为教授,吴晗与他体弱多病的妻子和其他教授一样,过着贫病不堪的生活。自此时起,吴的人生道路,开始由袁震引领,为 开始工作并出了大力。后来的结果是,文革期间,吴晗因《海瑞罢官》开始受到批斗。继而又挖掘出建国前他写给老师胡适的信,这就变得更加严重了。妻子袁震也跟着被揪斗。
69年春,袁震因病被允许自劳改队回家看病。当晚,住在同院的万里送来一碗红豆粥以示慰问。想不到,这碗粥竟成为袁震最后的晚餐。身体早已跨掉的袁震,当晚被只有10岁的养子和医院,医院因其身份拒绝抢救。凌晨,医院大厅冰冷水泥地上的袁震撒手归天。死时,两眼半睁,死不瞑目。
新中国成立后,吴晗焕然一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他那段时间的写照。
年,吴晗找郭沫若、茅盾、邓拓等人,联名上书周恩来,要求挖掘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永乐皇帝陵——长陵。很多专家坚决反对发掘行动,但是那时吴晗风头正健,时常出入毛主席的书房,最后决定拿出个定陵让吴晗“试掘”,长陵才算保存下来。
发掘定陵是吴晗一生最大的败笔。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真是一句辛辣的谶语,吴晗一生没有亲生子女,他后来种种不详的遭遇,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
年文革开始后,吴晗也没能逃脱文革的狂飚,其与胡适的书信,成为其投靠胡适的死证。他数次被迫跪在地上接受批斗,受尽羞辱:在关押期间,他的头发被拔光,胸部被打得积血,69年10月,吴晗被斗死。死前未能见养子养女一眼,只留下一条满是血迹的裤子。
胡、吴师生的道路选择不是个例。那时,选择离开的必经过深思熟虑。留下如能相安无事,谁愿选择颠沛流离,最终归骨于田横之岛。例如胡适、傅斯年、梅贻琦、钱穆、梁实秋等人。选择留下的,当时其实已经左倾,他们或者对国民 府彻底失望,或者对新 权抱极大的热情与期待。例如吴晗、冯友兰、陶孟和及后来大批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只是没过几年,梦想就被击得粉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何以走到这一步?当时 治的原因我们不去谈它,从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来进行讨论,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依然只能靠别人恩赐而无法自己掌握。
——陈寅恪:谁的骨头最硬——
陈寅恪,自早年起留学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长达13年,精通多种语言。陈先生读书只为知识,不为学位。虽学富五车,却无一张文凭。上世纪2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开办国学研究所时,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举荐他。曹校长觉得陈寅恪无“名望”、无“博士”、无“著作”,是“三无学者”,梁启超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几百字有价值。清华不请,国外的大学就一定要请了。曹校长一听,赶快聘请。35岁时,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年底,国民 权风雨飘摇之时,陈寅恪虽然与胡适一起离京南飞,却因了种种际遇留在大陆而未去台湾。
有一种说法,陈初时并未受到中共的